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网信办”)通报84款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情况,其中涉及48款网络借贷类App。
自今年5月1日起实施的《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明确表示,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运营者不得因用户不同意收集非必要个人信息,而拒绝用户使用App基本功能服务。此次通报,也是《规定》实施以来,对金融类App违规收集个人信息进行的首次通报。
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新规正式实施后,监管更加有章可循。此次《规定》实施不足半月,即有金融类App因违法违规被通报,可以说反应非常快。由此可以看出监管部门对相关问题的重视程度和整治的决心。
48款网络借贷类App被通报
据国家网信办披露,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App非法获取、超范围收集、过度索权等侵害个人信息的现象,国家网信办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等法律和有关规定,组织对安全管理、网络借贷等常见类型公众大量使用的部分App的个人信息收集使用情况进行了检测。
在此次通报中,有84款App存在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情况,其中包括腾讯手机管家、猎豹清理大师、360手机卫士等36款安全管理类App,以及包括平安消费金融、平安好贷、招联好期贷、万达普惠、360借条、51公积金借款、分期乐、微贷钱包、信而富等在内的48款网络借贷类App。
《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网络借贷类App被通报存在的普遍问题是:违反必要原则和《规定》,收集与其提供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未经用户同意,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等。
今年3月22日,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明确了39种常见类型App的必要个人信息范围。其中,网络借贷类App的基本功能服务为“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的用于消费、日常生产经营周转等的个人申贷服务”,必要个人信息包括注册用户移动电话号码、借款人姓名、证件类型和号码、证件有效期限、银行卡号码,不包括通讯录、位置信息、相机等方面数据。此前,部分网络借贷App用户曾因通讯录等信息泄露,被暴力催收所扰。
博通咨询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此次监管动作非常快,整治违法违规App的决心显而易见。此举既有助于相关机构明晰整改思路,也便于引导这些机构依规执业。”
违规App整改期限15日
在此次通报中,国家网信办强调,针对检测发现的问题,相关App运营者应当于本通报发布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完成整改,逾期未完成整改的将依法予以处置。
“未来App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等问题将受到严控,网络借贷类App通过违规收集个人信息进行风控和用户运营的方式将不可持续。”于百程进一步指出,关于所通报的问题,监管部门做了明确展示,预计整改难度不是很大。其他未被点名的机构,也应主动积极调整不合规情况,切勿存侥幸心理。
事实上,近几年,App过度收集用户隐私信息,严重侵害了个人的合法权益。违规使用和买卖或导致信息泄露,个人用户轻则被垃圾信息和电话骚扰,重则可能被诈骗,引发财产损失和安全性问题。同时,App强制授权、过度索权、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的现象大量存在,违法违规使用个人信息的问题一直较为突出。
王蓬博指出,过去金融类App更愿意收集用户的信用情况、消费轨迹、通讯录等。但对用户来说,此类隐私并非必要提供的信息。金融类App往往通过信息收集给用户画像,通过推送或绑定某种程序,便于自己业务的发展及催收工作。“随着个人用户对App频繁使用,个人隐私泄露问题愈发严重,出台相关的监管政策十分必要。”
各地方监管部门对此类问题也较为重视。2020年11月份,广东省通信管理局就曾发布通报称,加强对属地App的监督检查,建设App监管平台,并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检测,累计检测5000余款App,共发现疑似存在问题的App达237款,经核验确定存在问题的App为88款,其中包含多款支付机构的金融类App。
王蓬博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监管部门对违法违规App的监管力度在不断加大,严监管将是未来发展的常态化。“一方面,相关法律法规在不断完善,对App的合规标准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为了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也在不断加强。”
于百程认为,种种监管信号表明,未来监管部门将不断加大对数据方面违法违规行为的整治及处罚力度,从源头上杜绝潜在风险,保护用户的合法权益。(记者 李冰)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