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订单在手,市场份额和利润不断提升……连日来,记者在部分“专精特新”企业采访时发现,这些企业开年运行情况普遍较好,信心很足。近年来,银川市坚持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截至目前,全市共培育认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家、自治区级“专精特新”企业466家,获得认定企业数量均位居全区第一。银川市支持和培育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的效果逐渐显现,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正不断强筋健骨,成为经济稳增长的底气。
“专精特新”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
“作为一直秉持创新发展的公司,我们提前布局新兴行业,去年,我们为比亚迪、广汽传祺新能源汽车提供了4条生产线;今年,公司又研发了新能源汽车发动机缸体缸盖生产线……”在宁夏巨能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巨能机器人”)智能化工厂里,工人正在安装新能源汽车自动线项目。作为“制造智能工厂的工厂”,巨能机器人持续拓展新赛道。截至目前,该公司终端用户已达327家,1400多条自动化生产线在全国范围内正常运行。
“除了提供产线的搬用设备外,我们还可以为客户提供多种智能制造产品,为客户提供了一站式服务,提高加工效率,降低设备成本。”巨能机器人研发部部长郭强说。
在宁夏共享机床辅机有限公司,传统制造产业也正在重焕新生,向高端化、智能化迈进。公司生产车间内,一个个机械手臂不停地运转,流水线忙碌不停,但一个上千平方米的厂房里,却看不到几个人。随着企业战略方向的调整,该公司与马扎克、德玛吉、GROB、三菱等国际一流主机厂家,以及国内多家优质民营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成为世界一流的高端数控机床配套的智能化、数字化制造企业。
“近年来,我们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程,按照‘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推荐一批’的梯度培育推动模式,挖掘一批在细分行业内技术领先、产品质量优、市场份额高、发展前景好的中小企业,建立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对在库企业实施定期跟踪、动态管理、分类培育。”银川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说,2021年,我市共培育认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自治区级“专精特新”企业76家,36家中小企业纳入“专精特新”后备培育库培育。
着眼制度设计,形成系统支撑力量
在产业链布局中,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却不占据头部优势,面临着融资难、人才缺、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需要从顶层设计来完善制度体系,给予更多支持。
近年来,银川市加强与自治区、县(市)区、园区紧密沟通,建立完善区市县(园区)三级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市级部门的统筹协调作用,认真指导企业积极申报国家级、自治区级“专精特新”企业,帮助企业争取各类扶持奖补资金。2021年,共争取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奖补资金800万元,自治区级“专精特新”企业专项奖补资金720万元,进一步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提振了企业发展信心。
同时,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健全“三员联动”机制,已委派27名网格员对30个网格的140家企业实施“点对点”“一对一”精准服务;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凤城科技通”等智能小程序,为企业持续提供精准高效的线上科技服务,推动科技惠企政策应享尽享;优化研发费用后补助申报,帮助企业降低研发成本,为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注入创新动力。2021年,全市共培育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7家,其中“专精特新”企业达到34家,占比超过50%。
做好服务保障,打造最佳发展环境
打造“最舒心”营商环境,服务更精准,指导更有效,有力助推中小企业发展。为此,银川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进一步完善平台政策咨询、创新创业、知识产权、投资融资、人才培训、市场拓展等各类服务功能,持续为中小企业提供质优价廉的普惠服务,赋能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2021年,全市共培育认定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2家,自治区级各类载体平台13家。
“我们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充分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科技研发、发展战略等情况,并听取企业意见建议,为进一步建立完善培育政策提供方向。”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说。同时,我市构建“千名干部包千企”“优秀企业家绿色通道”等服务机制,运用微信小程序、电子档案日志等数字化服务手段,及时了解掌握企业所需所盼,推动惠企政策第一时间直达企业,目前,已有461名处级包抓领导联系企业1152人次,为企业解决难题150余件,进一步帮助企业提高了“专精特新”发展能力水平。
做专做精、做优做强,正在成为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新方向。专业化发展,持续深耕细分市场;融入“双循环”,助力补齐产业链短板;提升竞争力,有效建立品牌优势;数字化赋能,开拓创新升级转型。在创新中获取发展动能,银川市中小企业正在不断打开更加广阔的空间。
(记者 鲍淑玲)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