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观看相关视频。拍摄:杨洲芬制作:杨洲芬编辑:赵亮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转眼已到深秋,每年的这个季节,对于庄稼人来说,都是疲惫又开心的,一季硕果又丰收。
在好政策的指引下,阳曲县东黄水镇吉家岗村村民通过谷子选种、种植方式和技术上的改变,让亩产不足300斤的谷子产量翻了一番,丰产时亩产能达到700斤。在对口帮扶单位和包村领导的帮助下,销售价格也有所提高,仅谷子种植的收入就比以往翻了番。10月18日,山西晚报记者走进吉家岗村,听村民们讲述丰收的故事。
紧急收割 田间地头一片繁忙吉家岗村位于东黄水镇南4.3公里处,距阳曲县城15公里,由吉家岗和牛家滩两个自然村组成,全村283户,710余人。吉家岗村地处干梁,十年九旱,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的村庄,以种植小杂粮和畜牧养殖生产为主导产业。全村两千余亩耕地,一半种植谷子,一半种植玉米。
10月18日7时20分许,山西晚报记者来到吉家岗村,多日的阴雨天已放晴,村口立着崭新的仿古门楼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从村口沿着平整的柏油路,穿梭在村庄里一排排整齐的房前屋后,一处处写有“村规民约”“听党话、跟党走”等内容的标语随处可见。很多村民家的大门紧锁,偶尔能见到两三个村民,一手拿着剪刀或镰刀,一手拎着空桶往地里走去,还有村民骑着电动车或开着三轮车匆匆驶向村边的地里。“天一亮,大家都出门收秋去了,我算是出门晚了。”一位村民边往村边的田间走边说,天气预报明天是阴天,后天有雨,得赶紧把庄稼收了。
走在村庄里干净整洁的柏油路上,看着街心小花园和整齐划一的砖墙,心情格外舒畅。阳光下的吉家岗村天蓝、地绿、村美、人和,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映入眼帘,别有一番风味。
山西晚报记者跟着58岁的村民吉爱忠一路前往他的4亩谷子地。在种植谷子的地头里,有不少村民拿着镰刀从根部割断谷子秸秆,也有不少村民用剪刀或刀片直接割下谷穗,放进随身携带的桶或袋子里。“从根部割断秸秆,还要再把谷穗割下来,比直接从地里把谷穗割下多了一道工序。”吉爱忠说,担心下雨,尽快把谷穗收回家,用谷穗脱粒机打成谷子晾干后存储要安心一些。
没一会儿,吉爱忠就把三轮车开进了他的谷子地里。地里的谷穗长约20厘米,沉甸甸、黄灿灿的谷穗歪着头挂在没倒的谷子秸秆上,一些倒地的谷穗有的紧贴着地面,谷穗的颜色有些发灰。吉爱忠右手拿自制的短小的镰刀,左手将割下的谷穗放进身旁的铁桶中,没多长时间桶里就装满了谷穗,他又将整桶谷穗倒进三轮车里。过了一会儿,有4名包裹着头巾的女人来到吉爱忠的地里,和吉爱忠一起收割谷子。“我老婆在附近的蔬菜大棚里打工,没办法过来干活,她们都是我从附近的村庄里请来帮忙收秋的,每人一天130元工钱。”吉爱忠说。
和吉爱忠的收割方式不同,66岁的村民赵五只独自一人用镰刀从根部割断谷子秸秆,这已经是他独自收秋的第4天,“现在割了谷穗,以后还得再割秸秆,还不如一下都给割了。”对此,吉爱忠说,对于留在地头的秸秆,可以等到收完秋,看是否有人回收秸秆,再进行处理。
在地头转了一大圈,到处可见忙着收谷子的村民。村民吉玉定指着不远处刚收的4亩谷子地说,因为前段时间下雨,导致一些谷子倾倒了,没办法用收割机收割,他雇了10个工人干了一天,仅收割支出就花了1300元;现在他所在的这片4亩地里的谷子没被雨打倒,用收割机最多两个小时就能收完,每亩70元的收割支出,4亩地仅需要花280元。记者看到,吉玉定的三轮车斗里倒着的是谷子而不是谷穗,“机器收完后,出来的直接就是谷子,拿回家晒就行,人工收回去的是谷穗,还得再加工。”吉玉定说。
多渠道助销 帮村民增收一碗香喷喷的小米饭端上餐桌并不容易,中间要经历播种、间苗、追肥、收割、脱皮、晒干、收仓,直至去皮变成小米的历程。《朱子家训》有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现在仅从收割这一环节,就能明显感受到农民的不容易。村民吉玉定跟在收割机旁,不时弯腰捡拾掉落的谷穗,还要不时挥挥手拍走飞到脸上的秸秆碎屑,此时碎屑沾满了他的眉毛、脸、鼻孔、头和衣服。吉玉定的儿媳则是用头巾包住头掩住口鼻,只留下眼睛。
说起变化,脱贫户赵五只笑逐颜开,说变化可大了。“那就是我的房子,以前是危房,现在都给改造好了。村里的土墙,现在变成了砖墙,土路也变成了油路。以前吃的是雨水,现在吃上自来水了。”赵五只说,不仅如此,晚上出门村里有了路灯,还有休闲广场,村里还修了污水管网。
对于小米销售,赵五只说,以前没有销路,小米卖不出去,只能把打好的谷子按每斤两元的价格卖了,现在好多了,村委会和驻村工作队帮着卖,将谷子脱皮打成小米,一斤能卖到六七元。
来到吉家岗村村民委员会,大院里的爱心超市、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等格外引人注意。村委会主任冯海荣说,他是吉家岗村人,18岁离开家孤身一人在外打拼,7年前受村民们邀请回村担任村主任一职,刚回来的时候村里条件特别差,尤其是路特难走,村民赵二定就说过,她女儿以前在县城读书,出行靠自行车,一下雨村里的路就没办法骑行,孩子把自行车扔在半路上,哭着跑回来。现在的吉家岗村成了吉祥港湾,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3525元,到现在的超万元。建成了美丽乡村,修好了田间小路,建起蔬菜采摘大棚、羊场、牛场,引进玉露香梨的种植,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为脱贫户提供公益岗位,解决全村70岁以上老人的午餐问题,为全村孩子提供周末学堂。
消费扶贫是让老百姓得实惠最直接、见效最快的帮扶措施。冯海荣说,驻村工作队为村里购置收割机,每年都帮助脱贫户销售农副产品,小米单价从3元翻了一番,价格上涨,销量不减反增。“驻村工作队还给每家每户发放了吉家岗小米专用袋,帮销的时候在每个袋子上贴上村民的姓名,发现杂物多的小米,村委会会进行相应的扣罚。”冯海荣说,驻村工作队帮忙将村里的小米销到了省外。
小米现有的销售渠道比较单一,作为2020年太原市引进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在这次村“两委”换届中下派到吉家岗村担任党支部书记的郭瑞烨表示忧虑。他在田间地头询问村民如何销售小米,有的村民说是卖给以往的老主顾,有的村民说等村委会帮忙。看着被雨水压倒的谷子,担心小米质量受到影响,他甚至用手使劲搓掉谷皮,看着黄灿灿的小米才安心。从地头返回村委会的路上,郭瑞烨一次次弯腰捡拾掉落在路上的谷穗,一路走一路捡,他的双手捧满了谷穗。
助力农村特色火起来 让农民腰包鼓起来除了吉家岗村,东黄水镇的其他9个行政村和两个社区也不同程度在小米产业上发力。范庄村依托“范庄小米”这一品牌,发展小杂粮加工,打造杂粮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东黄水村村民郑惠拴回村创业时,一直潜心钻研小米,从自有土地50多亩起步,不断摸索创新,从单一的黄小米种植到黑小米、白小米、绿小米、红小米种植,打造东黄水“五色小米”品牌种植逐渐形成特色。种植规模也不断壮大,目前五色米种植有700余亩,年销售近30万斤,形成小米种植产、供、销一体的专业农场。
东黄水镇全镇现有吉家岗、范庄、路家山、东黄水、伽西、牛家滩、红沟南山片丘陵区的1.2万余亩谷子种植规模,占全镇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如何打造农业发展小米特色种植片区,如何深掘“东黄水小米”传统区,助力小米产业帮助农民实现持续增收?东黄水镇党委书记黄根锁说,2020年,东黄水镇农业产业强镇项目是阳曲县申报成功的太原市唯一一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项目,该项目是以强化东黄水小米产业基础建设为重点,着手推进农业产业强镇建设,改善基础设施、完善设施设备,推进产业基地景区化建设,坚持产业绿色发展。“全镇农业产业强镇共有5个子项目,都是以小米产业基础建设龙头企业和合作社为建设主体,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实现全镇现有的6个小米加工合作社资源优化分配,促进小米产业的深度发展。”黄根锁说,具体做法就是,结合实际情况,通过电商平台、传统农产品销售平台等深挖产品价值,提升初级产品附加值,初步形成全镇小米产业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发展体系,帮助农民增收。
太原市阳曲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负责建设东黄水镇小米品牌提升项目已取得小米SC相关认证,并通过网络直播25次,同时在直播间开设阳曲小米销售专区,每周直播六次。同时,阳曲县田创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建设谷子循环利用提升改造项目主体建设完成,已开始投产运营。此外,还有负责建设小米加工、包装、储存升级改造项目的公司。现在已购置自动提升机12个、筛选机1个、去石机1个、抛光机2个、碾米机2台、色选机1台、包装机1台、晾米仓1个、石磨机2台和石碾机两台,目前可解决全镇小米、杂粮等加工成品。
采访中,黄根锁告诉山西晚报记者,有承建东黄水镇小米现代化产业大数据中心建设项目的公司,目前正在合作研发物联系统,已经打造东黄水镇“黄黍香”品牌,溯源系统软件现已设计完成。同时也有负责建设东黄水镇小米产业链产品开发项目的公司,目前已研发出14种以上小米产品,物流分拣中心已开工,预计10月底完工,11月正式运营。现在“四通一达”快递已整合,物流配送路线已规划,运营方案也已确定。未来,东黄水镇的小米将走得更远更广。
山西晚报记者 杨洲芬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