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力民营企业“跨越”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高山”,《太原市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行动计划(2020~2025年)》出台近两年来,着力打造三个平台,建设太原金服体系,畅通融资渠道,提升融资效率。
上线一年多以来,太原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已注册用户近7000户,18家金融机构上架77款贷款产品,成功对接832笔贷款业务,服务771户企业,授信总额23.42亿元,放款19.9亿元。太原地方企业征信平台已初步具备产品生产能力,已有24家金融机构获批设立金融创新服务中心。
在综合考虑银企双方“面谈”的传统心理需求和线下必要程序的“一站”整合需求后,太原市金融办创新思路,提出“平台+大厅”“线上+线下”互为支撑的金融服务模式,在学习北京、广州等地首贷、续贷中心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太原实际,探索性建设太原金融综合服务大厅。去年7月6日大厅正式揭牌开业以来,和线上三大平台共同构建起多维立体式融资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多要素、可选择、全流程、“一站式”融资闭环服务。
“短时间内找到适配度这么高的产品,真是一场及时雨!”山西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财务经理告诉记者,受疫情影响,原本畅通的回款出现问题,自行联系的几家银行可提供的融资额度较低,不能满足新项目上千万元的资金需求。去年6月,应邀参加太原金融综合服务大厅融资对接会万柏林专场期间,听到中国银行客户经理介绍的贷款产品符合需求,于会后进行了对接。中国银行对该公司的需求积极响应,最终选定了“采贷”贷款产品。为提高审批效率,满足企业着急用款的需求,在太原市金融办的协调下,中行联动太原市征信公司,为企业单独出具了第一份晋信通征信报告,并以此为重要依据,成功发放贷款1000万元。
服务大厅立足“为民服务中心金融站”定位,为企业提供金融要素聚合、政银企常态化对接、金融产品(服务)创新、金融知识教育、育才引智等五大服务。集合贷款业务受理、征信、担保、抵质押等融资链条中的关键节点,汇聚银行、保险、小贷、融资担保、企业征信等各类金融资源,提供涉金融的政务服务和第三方辅助服务,通过融资链条相关要素的集聚,实现“1+1>2”的效果,形成量变到质变的叠加效应。
在太原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实现线上24小时永不落幕对接的同时,线下大厅不定期开展专题政银企“体验式”融资对接活动,批量化满足不同服务需求。组织银行、担保、保险等金融机构开展产品发布推介,让企业及时了解最新金融产品,实现金融服务供需良性匹配。
与此同时,发挥大厅贴近市场、直联企业、敏锐度强的天然优势,通过场景化互动体验和大数据实时统计,深度分析市场需求,引导入驻机构针对性开展金融产品、服务研发创新,变被动接受为主动产出,有效解决个性化、差异化融资需求。发挥窗口作用,面向社会,分主体、分层次、分重点,多形式常态化开展政策解读、风险警示、信用教育、上市培训、法治教育等活动,培养全社会金融意识和金融素养。
通过开展校地合作,激活高校“智力引擎”,借力“外脑”推动平台业务功能升级、大厅办事流程优化、机构产品服务创新。搭建金融人才实训基地,为高校提供教育实践平台,促进金融研究与实践应用互促共进。去年11月15日,服务大厅与山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校地合作迈上新台阶。
大厅自开业以来,已累计办理融资咨询及配套业务694件,意向授信1.61亿元,27家企业与金融机构达成意向,实际授信8868.8万元,已放款7668.8万元。大厅积极对接各区(县)金融办、商会、众创空间,举办12场政银企融资对接会,服务280余家企业。
此外,服务大厅设置“办不成事”反馈窗口,通过收集业务办理的堵点痛点,针对性优化服务流程,改进服务质量,形成服务闭环,让“办不成事”变“能办成事”。
本报记者曹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