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娄烦县天池店乡孔河沟村种植户开心地捧着刚收获的马铃薯。本报记者姚凡摄
鸟瞰汾河水库,烟波浩渺、碧水连天、绿树环绕。汾河水库位于娄烦县东部,始建于1958年,水域面积32平方公里,是我省最大的水库。
9月16日,记者跟随太原市走基层看发展主题采访团来到娄烦县。首站来到汾河水库,记者便被这雄伟壮阔的景象所震撼。
娄烦县是太原市唯一的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秉承“生态优先、绿色引领、融合发展”三位一体总体思路,确立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为主目标,打造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县、全域旅游示范县、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县“一主三翼”的战略目标。
如今的娄烦,依托绿色自然资源优势,努力保水、富民、强县,生态建设、乡村振兴、群众生活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杜交曲镇下石家庄村:生态宜居,擦亮乡村振兴底色
采访团从太原出发,乘车行驶一个半小时左右便来到了省城的后花园——杜交曲镇下石家庄村。该村地处汾河水库下游,依托便利的交通优势、丰厚的文旅资源,全面开展宜居乡村建设,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一方面是下石家庄村紧邻汾河水库,另一方面是距离省会太原较近,通过城市融合,打造文旅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杜交曲镇副镇长尹绪宏说道。
尹绪宏介绍,下石家庄村与汾河湾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以村企联合模式,积极探索“旅游度假区+美丽乡村片区”联动的特色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建设汾河湾旅游景区,实施乡村旅游项目。
记者了解到,汾河湾景区占地500亩,自2015年运营以来,不断完善配套设施,逐步打造成为集农家乐休闲旅游、田园观景、自然风光、水上游乐园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
汾河湾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景区有民宿52间,旅游季节可提供30余个就业岗位,在带动农户增收的同时壮大村集体经济,形成了稳定持续的支柱产业。
乡村振兴细水长流。“去年,该村集体收入为110万元,今年预计可增加至117.8万元。为实现这一目标,在原有产业稳定发展的同时,该村拟投资1348万元,规划建设商业一条街、乡村记忆馆、旅游服务管理中心等项目。目前已审批立项,地勘工作已完成并形成报告。”尹绪宏介绍道。
在乡村振兴道路上,下石家庄村始终坚持以“绿水青山”为发展底色,运用“生态+”模式,描绘乡村旅游的“诗和远方”,景美、业兴、人富,乡村振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米峪镇乡康家沟村:消费扶贫,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在依山傍水的米峪镇乡康家沟村,你可以在草坪上的帐篷里小憩,可以在穿村而过的小河里嬉戏,也可以在成熟的庄稼地里体验收获的惬意。
打造“园中园、地中地、吧中吧”旅游发展模式,是米峪镇乡提出的旅游发展总体目标。康家沟村围绕这一目标,借助山水资源优势,注入旅游文化元素,建设“家门口”的新晋露营地。
“绿水青山是最宝贵的资源,我们将依托美丽的云顶山,全力打造集旅游观光、康养度假、山水休闲、农耕体验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生态融合发展项目。”康家沟村党支部书记王丕艳介绍道。
康家沟村地处娄烦县西南,距离云顶山风景区约12公里。每年5月至10月是云顶山景区的旅游旺季,全年旅游客流量达30万人次以上。该村依托有利资源实施消费扶贫驿站建设,为往返云顶山的游客提供食物补给、休闲娱乐、特色农产品购物等服务,借助旅游消费带动村民增收。
王丕艳表示,今年5月,占地面积17.57亩的旅游消费扶贫驿站开工建设,主要建设内容为云顶驿站和游园。建成后,预计日均入站游客50人,全年接待游客量1万人,不仅可以为村民提供农产品销售场所,也可以让村民在驿站打工,在家门口赚钱。
记者在康家沟村看到,青翠的大山脚下,露营天幕、帐篷已经支撑起来,烧烤桌已经摆放到位。虽然还没有正式营业,但不时有过往的车辆停下来,远足的游客会在这里歇歇脚、喝杯茶,孩子们在小河边高兴地玩耍。
王丕艳信心满满地说:“下一步,我们将在河道两头扩建露营地,新建房车营地、露天影院、酒店式帐篷,开展自然课堂研学、荒野生存技能拓展等项目,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天池店乡孔河沟村:农旅融合,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高唱一首红色歌曲、聆听一段红色历史,重走一段东征路。”当日下午,采访团来到天池店乡孔河沟村,记者跟随驻村第一书记任开云踏上了这条红军东征路。
1935年3月25日,红军东征军团翻山越岭从交城县(今古交市岔口乡)进入娄烦县孔河沟村。从此,革命的火种播撒全县……
孔河沟村依托当地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红色产业,以“红色线路”为支撑点,配套建设“红色展厅”“红色公园”“红色食堂”,开发讲好“红色故事”,形成一条红色产业链,让红色文化之旅成为该村的致富产业。
乡村振兴要多条腿走路。任开云告诉记者,孔河沟村地处吕梁山脉灵钟山麓,处于亚高原地带,依托自然资源优势,村里修建了一条5.4公里的亚高原山地自行车标准赛道,并成功申报亚高原山地自行车训练基地,每年能吸引体育团队100余人次到此训练,为村民创收增添了新渠道。
金秋九月,孔河沟村的千亩旱作马铃薯迎来收获的季节,种植大户张俊杰满脸喜悦地在种植基地里忙碌着。一个个圆滚滚、带着泥土气息的马铃薯成为张俊杰家致富的源泉。
张俊杰说:“今年种植了300亩马铃薯,预计收入可达10万元。”
对于销路,张俊杰一点也不发愁。“今天上午,我还去了趟太原,给百姓渔村饭店送了250公斤马铃薯。我们基本上是订单式种植,产多少就能销售多少。”张俊杰高兴地对记者说。
任开云介绍,目前,孔河沟村围绕脱贫巩固提升这一目标,努力打造“红色+体育+旅游+农业”特色乡村,村民的收入也在不断提升。
“诗与远方”其实并不遥远。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娄烦人民正砥砺奋进,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秀美画卷徐徐展开。
本报记者姚凡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