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本报讯(记者 李涛 通讯员 马卓)仔细粘住信封的封口,往上面贴上一张邮票,塞进邮筒(箱)……这一幕,或许很多年轻人会感觉陌生。3月8日市邮政管理局消息,虽然写信的人少了,但邮筒(箱)是具有便民性质的公共基础设施,不会轻易取消。今年以来,我市已率先完成163个普服网点邮筒(箱)的“赋码”工作。也就是说,每一个邮筒(箱)都有了一个独一无二的二维码“身份证”,能随时监测开箱频次和时间,从而更好地保障居民的用邮需求。
曾经的我们,提笔写信,字斟句酌,寄信忐忑,收信欣喜……书信曾是人们的主要交流方式之一,很多大街小巷都曾有收集外寄信件的邮筒(箱)。市邮政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尽管写信的人少了,但还有明信片、商业信件、公函或银行卡单等。而且,邮筒(箱)作为邮政的基础设施,不会轻易减少及取消。并且,每天有专人逐个开箱,每次取件后,经过“销票”,装袋,再送到邮区分拣中心,按照寄达地分拣处理后,再装进邮袋随邮政车送往目的地。
这些邮筒(箱)主要分布在各个邮政网点门口以及各个主要道路沿线,市民朋友们可继续使用。此次,我市为每个邮筒(箱)制作了一个同类但标识不同的二维码,相当于一个“身份识别码”。邮政人员每次开箱都要扫描二维码,这样可以与管理后台同步数据,从而实现是否按规定频次开箱,按时取走邮件等操作的动态监控。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