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时节,行走在豫东大地的田野乡间,收获后的广袤麦田里只剩下矮矮的麦茬和就地打捆等待综合利用的“秸秆墩”,呈现出一派辽远景象。禁烧六载,卓有成效。农村夏收,再也不见秸秆焚烧时的滚滚浓烟,有的只是蓝天白云和麦香阵阵。“农民焚烧秸秆的时候,风一吹整片麦地都被浓烟笼罩,呛得人眼睛睁不开。有时火势控制不住,地里的农民十分危险。”永城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霍克说起前些年的情景时还心有余悸。
自禁烧政策实施之后,秸秆综合利用便是“三夏”“三秋”的“重头戏”。如何将秸秆“变废为宝”,甚至通过其致富,是永城市一直以来不遗余力探索研究的问题。近年来,永城市着力破解秸秆“综合利用之困”,积极探索秸秆能源化利用新途径、新办法、新模式,为秸秆寻找到了切实可行的不烧之路。
辛勤耕耘,终得硕果。2021年,永城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以实施秸秆打捆离田,建设规范化秸秆收储中心为抓手,探索“四大出路”,推进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逐步建立“乡镇秸秆收储中心集中打捆离田—养殖企业和生物质发电厂利用—发电产生有机灰、养殖产生沼渣沼液、加工生产有机肥”产业模式,竭力建立起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促进耕地质量持续提升、环境持续改善、农民持续增收,努力打造乡村产业振兴新业态。
寻找出路 确保秸秆“有去处”
行至永城市城关街道张庄村,道路两旁一个个圆滚滚的“秸秆墩”躺在麦田里,颇为吸睛。“与其说秸秆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源头,倒不如说它们是农民增收的‘土黄金’。”霍克说,“秸秆打捆离田是实现秸秆商品化利用,发挥最大经济效益的前提。目前,我市选择整乡(街道、镇)、整村组织开展小麦秸秆打捆离田,助推我市秸秆发电、畜牧养殖及有机肥加工等产业发展。”
在永城,打捆后的秸秆将迎来秸秆综合利用“三部曲”:“燃料化”利用,秸秆离田后直接送至长青生物质发电厂,有效解决企业燃料短缺问题,助力企业发展;“饲料化”利用,秸秆收集至收储中心存储,加工成优质饲草,销往永城养殖龙头企业以及山东、甘肃、青海等地;“肥料化”利用,秸秆作为有机肥生产原料,用于加工有机肥。
综合利用 提升秸秆“附加值”
在永城市黄口镇木楼村的麦田里,一辆辆打捆机正将秸秆收拢整理压实,等待运往下一站;在新桥镇刘营村秸秆收储中心,农民开着满载秸秆的三轮车来此出售,工作人员开着吊车将秸秆集中存放,堆成山的秸秆颇为壮观;在位于十八里镇的长青生物质发电厂,一辆辆载满秸秆的货车络绎不绝,该厂以300元/吨的价格收储秸秆进行生物质发电……
“建设秸秆收储中心,能够改善秸秆存储条件、降低损耗、保证存储安全,实现收益最大化,为秸秆饲料产业化发展提供强力支撑。”霍克说,实施主体既可以与规模养殖企业直接签订订单合同开展合作,也可以根据市场需求适时销售,把握主动性。
目前,永城市根据“标准相对统一、规模能力突出、配套设施齐全、安全管理规范”要求,按照有10亩以上收储场地、有仓储大棚、有围墙或护栏、有监控设备、有消防能力、有稳定销售渠道等标准推进秸秆收储中心建设。
随着秸秆综合利用水平的提升,许多农民还转行做起“秸秆经纪人”。他们一边沟通乡镇村庄,组织专业人员收割收购秸秆,一边将秸秆送往企业,畅通了秸秆综合利用的各个环节。
抓住痛点 破综合利用困局
为全面提高秸秆打捆、运输、加工各环节的机械作业水平,根据秸秆打捆离田和秸秆收储中心建设需要,永城市统筹整合国家产粮大县、产油大县奖励资金2000余万元,用于购置秸秆打捆机、秸秆揉丝机等秸秆综合利用装备,重点支持秸秆抓草机、秸秆大圆捆捡拾运输车等秸秆收储配套机具。
“实施有机肥加工项目是打造我市秸秆综合利用产业模式的关键一环,也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需要。秸秆作为发电企业燃料,燃烧后会产生大量有机灰;作为养殖饲料,牛羊食用后会产生大量畜禽粪污;作为食用菌基料,生产后会产生大量食用菌废料。上述农业废弃物如处置不当,将会对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霍克认为,通过鼓励引导有机肥加工企业充分利用畜禽粪污、有机灰、食用菌废料等发展有机肥加工,可以实现秸秆“收集—存储—加工利用—还田”全链条产业发展。
可喜的是,永城市当前被省农业农村厅确定为产业模式利用县,已上报农业农村部。(记者 朱保磊 通讯员 何燕子)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