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出炉。但对普通民众而言,个人养老金概念仍相对较新。
如何让更多民众真正理解这一制度?如何切实提高民众参与意愿和获得感?近日,在21世纪金融研究院、社科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积极发展个人养老金,构建养老体系新支柱”研讨会上,与会嘉宾认为,2018年推出的税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在一定程度上做了一轮投资者教育,但要真正发展第三支柱养老金还需长期、广泛和深入的投资者教育。
要赢得社会和公众信赖
个人养老金可用于购买符合规定的银行理财、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金融产品,满足不同投资者偏好,通过市场化运营实现积累资金的长期保值增值,并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引导大众广泛参与。
中国保险学会副会长姚飞表示,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等得到充分发展,为推动发展个人养老金积累了丰富经验和管理人才。当前,个人养老金的发展既面临人口红利减弱等挑战,也蕴藏着巨大商机。
“保险机构承接个人养老保险、构建养老保险体系新支柱,有天然的技术优势、产品优势、专业优势和人力优势,但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做大量工作,其中之一就是要赢得社会和公众信赖。”姚飞认为,保险机构要强化服务品质,降低消费投诉。
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副总裁刘志勇表示,为方便投资者有效识别养老理财产品,该中心在中国理财网开放养老理财专有模块,集中披露所有的养老理财产品,投资者可用“养老”字样快速查询到试点机构发行的养老理财产品。
社科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郭金龙认为,我国在养老保险制度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不同社会群体特征和需求,研究推出广泛惠及民众的金融产品的可行性。如在养老金缴费环节,研究推出临近退休时一次性支付保费、缴款额个性化定制;在养老金领取环节,研究分析退休前提前领取可行性;在产品投资形式上,研究推出投资不同大类资产的细分养老金产品,以便投资者自主选择。
加强投资者教育与引导
对大多数民众来说,个人养老财富管理具备一定专业门槛。全行业应共同努力,加强投资者教育引导。
社科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秘书长王向楠认为,要提高居民对长期财务问题的理解能力,如复利原理、有保证和无保证收益率、养老金费用扣除等;帮助居民了解个人基本选项,如缴费水平、资金配置、账户迁移、待遇领取等。
“我国第三支柱采取确定缴费制,参与人待遇基本上取决于投资组合业绩。因此,要提升参与人投资管理技能。”王向楠表示,“让参与人明白管理费开支会直接减少个人账户资产,并提醒关注费用结构和信息获取方式。”
商业银行作为与消费者距离最近、覆盖最广的金融机构,在消费者教育和引导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也承担更大的责任。
交通银行养老产业金融部副总经理朱奕辰称,作为个人养老金账户主要载体,商业银行的服务要“向前一步”,用更便捷的操作流程、更通俗易懂的投顾解读、更人性化的服务,最大程度降低居民养老财富储备和管理门槛;发挥线上、线下全渠道优势,结合居民生活场景,推动扩大个人养老金制度惠及面。
富达国际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丛黎表示,要让投资者真正意识到个人养老储备的重要性。首先,要尽早树立养老储蓄意识和正确的投资理念;其次,应具备长期视野,鼓励投资者长期投资,享受复利收益;再次,要善用养老储备工具进行养老规划,选择适合的退休解决方案或产品。
向“销售+投顾”转变
未来,随着监管政策的明确,向投资者提供投顾服务将是金融机构积极发展个人养老金业务的重点领域和方向。
朱奕辰认为,商业银行应由“产品销售者”向“销售+投顾”转变,针对客户不同财产保值增值需求,提供长周期、陪伴式养老规划和投资顾问服务,给出针对性资产配置建议。
在朱奕辰看来,养老投资是长线投资,商业银行要做客户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养老投资顾问,引导客户作出符合其长远利益的理性选择。他举例称,要引导客户形成合理的金融投资预期,避免短期“追涨杀跌”等非理性决策,追求长期稳定的回报率;引导投资者转变单一储蓄观念,通过大类资产配置,在风险可控情况下适度追求收益,帮助客户穿越经济周期,实现财富保值增值。
嘉实基金养老金运营规划部总监陈娜表示,应深入研究和挖掘个人养老复合场景需求,发挥多资产配置能力,推动综合化投顾服务。尤其从长期来看,基于个人养老金长周期、多目标、个性化需求,推动发展投资顾问服务在个人养老金领域的应用十分必要。(记者 朱艳霞)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