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含煤、铁、铜等矿产的资源型地区,曾经“靠矿吃矿”,经济发展迅速,但随着形势的变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地区转型较慢,经济发展质量不高。如何让这些资源型地区华丽“转身”、重焕“青春”?近日,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联合印发 《安徽省推进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行动方案》,将通过完善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体制机制,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优化,推动形成内生动力强劲、人民生活幸福、生态环境优美的高质量发展局面。
在安徽,哪些市县属于资源型地区,《行动方案》明确,淮北市、亳州市、宿州市、淮南市、滁州市、马鞍山市、宣城市、铜陵市、池州市、颍上县、巢湖市等属于资源型地区。
资源型地区矿产等资源丰富,也是重要的发展基础, 《行动方案》提出,要有序推进资源能源开发利用,实施新一轮战略性矿产找矿行动,深入推进煤、铁、铜等大宗战略性矿产的勘查,力争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10~15处。同时,划定8个国家资源能源基地、8个国家规划矿区,打造矿产资源稳定供应的核心区,到2025年,煤炭年产量稳定在 1.1亿吨,铁矿、铜矿年开采量分别提升至5000万吨、1500万吨。
创新,是引导资源型地区转型的重要“法宝”,通过技术提升和产业转型,让曾经的“黑笨粗”变身“高精尖”。 《行动方案》专门提到,要突出“高精尖缺”导向,支持引进和培养一批创新型技能型人才和团队,到2025年,资源型地区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达到80人。支持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力争资源型城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5000家。
培育接续替代产业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支撑。《行动方案》提到,要加快培育接续替代产业,做大做强淮北陶铝新材料、马鞍山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加快建设铜陵市先进结构材料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到 2025年,资源型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总数达到2800家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 15%左右。
融入大战略,才能在新时期“迎风起舞”。围绕资源型地区的协调发展,《行动方案》提出要支持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加强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完善省际产业合作园区成本分担和利益分享机制,探索“飞地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建设合淮(南)产业走廊,规划建设合芜马、合滁、合铜产业走廊。
针对采矿沉陷区、尾矿库、特大露天矿坑等历史遗留问题,要开展生态治理和修复,实现绿色发展。 《行动方案》提出,要因地制宜实施国土绿化示范、生态保护修复等重点生态工程,到2025年,资源型地区完成造林280万亩左右。同时,开展传统产业绿色改造,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到2025年培育打造省级绿色工厂100家左右。
发展,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围绕资源型地区的共享发展,《行动方案》明确了提高居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稳就业等多项任务,比如全面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制度,到2025年,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在就业方面,加大援企稳岗力度,有效防范因资源枯竭、产业波动导致的规模性失业风险,到2025年,资源型地区城镇新增就业125万人左右。(记者 王弘毅)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