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7时许,位于青岛东南120海里(约220公里)的海面上,一阵轰隆隆的声响打破了早晨的宁静。这片海域是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的所在,当天放置在这里的“深蓝一号”网箱迎来首次收获,吸鱼泵将一条条肥美的三文鱼捕捞到养殖工船上,场面壮观。随着这次国产深远海三文鱼首次收鱼行动的成功,15万余条三文鱼将被运往全国各地。同时也标志着我国首次规模化养殖高价值鱼类取得成功。
创建全国首个国家级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是西海岸新区落实海洋强国战略、全面经略海洋的重大创新举措。首次收鱼创造的一个个“第一”,是西海岸新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作为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十三五”期间,西海岸新区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4%,占青岛市海洋经济总量的40%、山东省海洋经济总量的10%、全国海洋经济总量的1.75%。在青岛的海洋经济版图中,西海岸新区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聚焦重点领域,突出科技创新
创新发展,已经成为西海岸新区海洋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引擎。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字号科研院所和区内骨干企业,西海岸新区不断放大海洋资源集聚优势,加快构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面向海洋科学前沿领域和新区产业发展需求,西海岸新区采取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等方式,靶向开展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和先导性技术攻关,奋力打造面向世界前沿的海洋科技高地。
在西海岸新区,管华诗院士团队与正大制药合作打造“蓝色药库”,藻酸双酯钠片成为中国首个、世界第五个海洋原创药物,抗结肠癌新药(BG136)完成临床申报。青岛航空技术研究院研制的首台国产30兆瓦燃气轮机成功试车。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同时启动深海装备新能源动力系统、超大型深海智能网箱和超大型多用途自航平台3个科研攻关项目。
海洋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是关键。西海岸新区正逐步形成有效的科技成果管理体系和转移转化激励制度,深化与10多家国字号涉海科研院所及20所高等院校融合发展,探索“企业出题、校所答题、联合攻关、政府服务”模式,促进科研成果高效、就地转化。2020年,新区发布成果300余项,海洋科技成果技术交易额增长30%。
聚焦产业项目,构建产业体系
发展海洋经济,项目是关键。6月17日,青岛自贸片区举行开放合作项目落地大会,48个签约项目中,海洋及相关产业项目35个,计划总投资380.7亿元,涉海投资占比超过七成。此次大会签约项目,是西海岸新区以项目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新行动之一。
“海洋及相关产业项目的签订,进一步明确了双方未来合作的方向,对片区扩大开放合作和现代海洋总体实力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青岛自贸片区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纪晓龙说。
重点推动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等设计、研发类项目建设,加快补齐船舶海工产业发展短板;中船柴船用发动机项目主体施工,开工建设科瑞海洋装备总部等项目,形成长链条、深配套能力;加快推进明月海藻总投资30亿元的岩藻多糖及健康食品开发、修正药业蓝色药谷等重点项目,大幅提升海洋生物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从项目中可以看到,西海岸新区更加注重补链强链,以产业链思维布局谋划。
当前,西海岸新区聚焦海洋经济发展主题,精准发力船舶海工、海洋生物医药两大千亿级产业链,加快推进总投资1500亿元的99个海洋重点项目建设,力争海洋生产总值增长20%。以项目为抓手,正渐次构建起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聚焦开放合作,陆海统筹发展
开放合作项目落地大会上,中国大宗商品航运物流与采购基地、国际海员中心等6个平台同时揭牌,进一步聚合优质资源。以开放思维、平台思维推动海洋经济发展,深度参与全球海洋经济竞争与合作,已成为西海岸新区的重要作战方式。
近年来,西海岸新区已在高标准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高质量建设国际合作园区平台、涉海国际论坛展览活动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显著成果。同时,西海岸新区充分发挥国家级新区的制度优势,在陆海战略规划等方面先行先试、走在前列,着力建设陆海统筹发展试验区。新区创新陆海统筹管理体制机制,建立“海洋委主导、海洋办统筹、部门抓落实、专班抓攻坚”的工作机制,形成分工明确、运转高效的海洋经济管理体系。健全由空间规划、差异化绩效考核构成的空间协同体系,推进陆海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城市立体化交通网络。
力争“十四五”期间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总量实现翻番增长;到2025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2%,西海岸新区已立下目标、加压奋进。“我们将扎实走好依海富区、以海强区、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发展之路,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海洋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市委常委,西海岸新区工委书记、区委书记孙永红表示。(记者 王 凯)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