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社会 > 正文

围场杜家店村: “育树经”让荒山变“摇钱树”

金秋时节,走进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姜家店乡杜家店村百亩果树种植基地可以看到,“农事钟点工”正在山坡上采摘果品,一派丰收景象。

“2017年,我投资30万元,流转山坡地500亩,栽植金红苹果200亩、沙果300亩;流转20亩川平地育果树苗。今年果树进入盛果期,成为致富的‘摇钱树’。”杜家店村党员致富能手魏术新一边和老乡们采摘鲜果,一边高兴地说。

种植基地所在的水泉沟,山高坡陡,不太适合规模化农业种植,许多山坡地都撂了荒,但良好的高山自然条件,让魏术新看到了发展果树种植的商机。

承包山坡地的时候,村里大多数人并不看好他发展果树种植,甚至劝阻说:“咱祖祖辈辈都是靠五谷杂粮填肚子,不好好种粮、打工,净瞎折腾。”但魏术新铁了心,一心要让山村变个样。

不打无准备之仗,魏术新通过多方请教、自查自学,摸索出了一套“育树经”。“种果树就像养孩子,要懂得呵护,想要让它长得好,营养就不能断,要多下有机肥料。”魏术新笑着说,以前让他和妻子绕着走的臭烘烘的牛粪、羊粪,如今却成了他们四处搜寻的果园“营养品”。

用心经营,科学管理,昔日撂荒的山坡地,逐渐成为生机盎然的“花果山”。当地群众也依托土地租赁和在果园务工,多了收入渠道,更增添了生态致富的信心。

“在果园打工,挣钱家务两不误,比在外地打工好多了,一天能挣120元。”村民季艳秋高兴地说,果园常年用工10余人,农忙季节为果树浇水、除草、定干等,需要30来人。

山还是那座山,人还是那些人。种植结构的调整却让这山这人旧貌换新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咱现在就想把荒山打造成一个生态园,让荒山发挥出生态价值。”魏术新说。

百姓致富、乡村振兴,乡野阡陌需要更多“花果山”,要开更多“绿色银行”。围场将山川秀美的“绿被子”和百姓致富的“钱袋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加快经济林建设步伐,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让经济林果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

该县聚焦“3+1”(一产、二产、三产、新兴业态)产业融合发展目标,依托县域生态林业龙头企业,实现全链条增收。一产保底增收,按照县域规划布局,采取“企业带动、村集体示范、群众参与”的发展模式,带动全县1.6万人从事经济林种植,发展经济林194万亩。二产提质增效,围绕县域沙棘、中药材等农特产品,加大产业研发投入,开发生产宇航人沙棘、金莲花颗粒等农特产品。三产多元促动,依托县域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构建“种苗培育、规模化种植、深加工、市场销售”的全产业链条发展。新兴业态联动受益,充分利用荒地、沙地资源,建设沙棘、花卉观光产业园,统筹发展观光林业、健康养生等新业态新产业,建设以田园综合体、森林人家为主的城乡休闲观光旅游体。

坚持产业引领,“一林生四财”释放生态红利。林上要果,立足全县林果产业规划布局,狠抓供给侧改革,调优产业发展结构,大力发展以干鲜果品、木本油料、园林绿化苗木、木本花卉、中药材等为主的经济林产业。林中旅游,依托森林旅游产业,大力培育乡村旅游,组建了“万家客栈”乡村旅游发展平台,成功打造特色村镇,发展旅游专业村,有效带动农民实现稳定增收。林下兼作,引导帮助群众利用林间空地、森林边缘地带,发展林药、林菌、林禽等林下经济,将林下资源变成菜篮子、药园子,有力促进农户增收。林间采摘,广大农户通过科学合理采摘蘑菇、药材、蕨菜等山野资源,拓宽增收途径。(记者 陈宝云 通讯员 王东岭 王琳泽)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 满族蒙古族自治县 农事钟点工 果树种植 生态林业

热门资讯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