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拾得吹来句
十里南风草木香
在山大,有这样一群SDUers
(资料图片)
有的心怀真理,探索学术高峰
有的点燃星火,奔赴广袤大地
有的跨越山海,创造无限可能
让我们一起打开他们留下的时光胶囊
从一段段青春中
汲取未来四年坚定前行的力量
孔凡猛,土建与水利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师从薛翊国教授,在隧道穿越活动断裂动力灾害致灾机理与防控方法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成功应用于川藏铁路、厦门海沧海底隧道等国家重大工程,为防灾减灾作出了重要贡献。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2篇(Top期刊5篇),代表性成果入选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授权发明专利3项,获得山东大学校长奖、国家奖学金、山东省优秀学生、山东省优秀毕业生、山东省研究生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等荣誉。
师友共济开启学术之路
作为齐鲁学子,孔凡猛情系山大
当决定读博后,山大无疑是他心中的首选
经过悉心收集资料和紧锣密鼓地复习备考
2018年夏天,孔凡猛与山大相遇了
故事由此开启
博士四年,孔凡猛的生活简单纯粹
或是在山大撰写专利和论文
或是在工程现场深入调研
他坦言,很荣幸能够加入李术才院士创立的
岩土中心一流的科研平台
是他的科研生涯开端就处于一个高起点
随后在山大的四年印象最深刻的
是一次次师友互助
薛翊国教授不仅是自己学业上的导师
更是自己人生的导师
在科研时,薛教授对学生因材施教
促使每位学生发挥出最大的潜能
在生活中,薛教授用高尚的人格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亦师亦友,传道受业解惑”
——这是薛教授在他心中的形象
模型试验系统需要在厂房内运行
金属制成的仪器冬天冰冷,夏天滚烫
不论寒暑,同门们都不辞劳苦地帮助孔凡猛
开展试验,为他的科研提供助力
业余时间,孔凡猛经常与同门相约运动、聚餐
科研与生活的压力在谈笑风生中得到消解
忆及四年点点滴滴,感动涌上孔凡猛的心间
他表示,虽然自己已经从山大毕业
但是对山大的感情将始终如一
胸怀家国,论文写在大地
孔凡猛的研究方向为隧道地质灾害机理与安全防控
他将方向的确立归于兴趣积累
和薛翊国教授的高瞻远瞩
博士初入学,国家全面启动川藏铁路的规划建设
薛教授凭借多年来的科研敏感性
结合孔凡猛本硕时的研究内容
为他指明了读博的方向
怀着对国家重大战略工程贡献力量的初心
孔凡猛毅然决然地走上了工程防灾减灾的道路
一走便是四年
确定好方向后,孔凡猛像矿工一样
将镐头砸向了最坚硬之处
誓要摘取最璀璨的那颗明珠
——隧道穿越活动断裂动力灾害模型试验系统
这是国内首次揭示动力突水突泥灾害机理
为灾害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该成果很快便吸引了国内高校
和川藏铁路建设部门的注意
目前已经应用到了川藏铁路的康定2号隧道
科研的道路并不总是一帆风顺
但为国奉献的信念感支撑着他一路前行
犹记得在川藏铁路康定2号隧道考察时
施工现场海拔近四千米
孔凡猛扛住高原反应,采集了上千斤的岩石样品
谈起这段经历,孔凡猛淡淡一笑
“跟前辈们相比,现在项目部的环境已经好了太多
为国家重大战略工程贡献山大力量
这些都可以克服。”
孔凡猛认为,科研不是空中楼阁
而是要解决现实问题
对此,他身体力行
在厦门海沧隧道开展现场科研期间
为进一步改善现有的施工环境和保护地表建筑物
孔凡猛提出了隧道施工降温系统
和隧道爆破噪声与震动消减装置的设想
在新疆某引水工程
为了减轻施工过程中隧道掘进机(TBM)刀盘的磨损
孔凡猛想到可以通过机器学习方法
快速测算岩石中的石英含量
可据此实时调整TBM的掘进参数
山川湖海给了孔凡猛创造的灵感
孔凡猛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作为回馈
“不仅是为个人成果而工作
将成果应用于实践才是我科研的本心。”
虚怀若谷,前路行稳致远
山大为孔凡猛打开了求知探索的大门
他在此完成了从学生到科研工作者的蜕变
读博期间,他将“做一流的研究者”镌刻在心间
督促自己在专业领域做深做实
面对读博期间取得的成果与荣誉
孔凡猛并不满足止步于此
目前他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继续从事科研工作
坚守工程防灾减灾的初心
他表示,与山大科学史上的诸多校友
与身边优秀的同学相比,自己还有许多不足
未来将把努力和热爱化作更多高质量成果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洪流中实现人生价值
对有志于从事科研的学弟学妹
孔凡猛想说,一要重视文献阅读
综述类、前沿类、顶尖期刊都要关注
方能打牢基础
二要克服拖延症
实验结束后尽快处理数据、撰写论文
保持思路清晰不中断
三要讲求实干
在研究中一边发现问题一边解决问题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是孔凡猛的人生信条——生活中厚实和顺、工作中高毅坚卓,也是齐鲁大地莘莘学子的本色!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