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8月31日讯(记者 林坚)自营近年来越发成为券商业绩的“关键先生”,2022年上半年更是如此。综观上市券商半年报,已有超过三分之二券商自营受市场波动影响而滑坡,进而拖累整体业绩。不过,也有像方正证券、银河证券、国联证券等借助表现突出的自营业务,成为逆行者。
缘何部分券商可以有自营的优秀表现?近日,方正证券分管公司投资与交易业务(下称“投交业务”)的副总裁崔肖接受了财联社记者的专访,阐述方正证券的解题思路。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方正证券今年上半年的业绩之所以能够逆势增长,与自营业务收入的增长密不可分。在崔肖看来,自营逆势增长的主要归结于四个方面:
一是思路转换。方正证券不只是停留在传统的自营业务上,而是早期便转向投资与交易更为多元化的收入格局,这也是行业的主流选择。
二是坚持战略。方正证券逐渐摸索出属于自己的战略打法,即多品种、多策略、多模式的打法。公司致力于大额资产配置、非方向性业务及对冲业务布局。
三是重视研究。充分对市场的研究,板块的追踪,形成一套自己的研究体系。
四是队伍建设、文化建设、管理制度的并举与合一。除了制度考核、奖励绩效等鼓励员工的管理形式多管齐下,文化氛围的营造为人才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半年报显示,在固定收益投资方面,方正证券通过采用高杠杆中性久期策略,实现收入6.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83.23%;在权益投资方面则获得了正收益;投资与交易类业务中的风险中性业务,也持续呈现稳定性增长,上半年基金做市数量达到354只,较2021年末增长16.45%,占沪深交易所ETF数量的51%,排名行业前4。
此外,方正证券上半年场外期权存续规模同比增长109.05%,收益互换存续规模同比增长1486.07%。该公司期货子公司方正中期期货旗下的上海际丰,上半年期货做市成交金额5277.78 亿元,同比增长31.63%。
在采访的过程中,除详解投资收益大增的原因之外,崔肖也通过这次专访分享了方正证券投交业务开展情况与多年经验,并对行业生态的变化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与理解。
通过“亏出来的”的坚持,已拥有基金做市等多项特色业务竞争力
不难发现,券商“看天吃饭”的属性在步入2022年之后显得格外明显,尤其是自营业务,权益市场波动在容易抬升券商业绩的同时,也容易拖累公司。崔肖认为,自营业务是券商传统业务打法,而现在行业趋势已然是投资与交易的一盘棋思路。
据他介绍,方正证券从传统自营模式到投交业务的摸索已经有十年的时间,最早发展始于2012年。十年以来,方正证券保持平均每两年的频率,对业务品种进行新的尝试。
2012年,开展固定收益业务,
2014年,开展基金做市业务;
2015年,率先成为全市场第一批开展期权业务的券商;
2016年,开始布局权益量化业务;
2018年,布局债券销售交易业务;
2019年,拓宽布局债券投顾业务、股票销售交易业务;
2021年至今,开始对固定收益量化策略业务的布局。
“可以说,我们如今的战略思维是‘亏’出来,但这种亏是乐观的,有益的亏。监管放出什么新的业务资格,我们就积极去申请,去尝试。期间,我们也确实放弃或者缩小了一些业务的比重,但是我们觉得可以做的业务类型,我们都坚持到了现在。”崔肖说道。
“基金做市业务,刚开始就几个亿,发展到现在这个业务规模大几十亿,今年年中的时候我们为350多只产品提供基金的流动性服务,现在一个多月我们增加到380多只,全市场发行的ETF基金为我们55%的产品做市,我们现在大概在行业排第三的位置,且每年都被评为优秀的基金做市商。”崔肖进一步说道。
他表示,就是这种闷头干,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态度与做法,方正证券投交线坚持了八九年,因此多项业务逐渐发展“跑”出来,成为优质业务,也就是收益比较稳定的业务。其中,最明显的特点是中性策略,并不随股市大幅上下波动而波动,收益净值一直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据崔肖介绍,方正证券以非方向性策略为主的基金做市业务为基石,正在扩展FOF、场外期权、收益互换等业务。他还透露,公司目前正在布局的债券投顾业务还有股票销售交易业务,其带来的盈利想象空间很大,还有最近正在布局的固定收益量化策略业务,也表现很抢眼,“但这些都在尝试,我们正在逐步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凿深护城河。”
整体上看,崔肖总结道,方正证券接下来将大力发展衍生品业务,大力发展中性策略业务,大力发展销售交易类非方向性业务,是其所坚持的一个方向。
融资不畅带来压力,“另辟蹊径”解决资金难题
财联社记者了解到,就自营投资来说,可以分为方向性和非方向性。券商传统自营以押注方向的股票投资等方向性业务居多,波动性大,非方向性业务包括场外衍生品业务等,获取非方向性绝对收益。目前部分券商在大幅缩减方向性投资规模,以提高非方向性投资规模。不过,非方向性投资也需要消耗大量资本。
在行业同质化竞争压力下,再加之自营盘子的增长,资本补充成为券商提高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今年以来已有8家上市券商通过定增、配股、可转债等方式完成股权再融资。但因历史存在的风险问题,专注非方向性投资,也需资金补充的方正证券却并没有采取股权再融资的方式,而是通过债权融资补充资本。截至目前,该公司已发行完成31亿非公开公司债,并且公司拟发行不超50亿元的公司债券也刚获证监会批复。
崔肖坦言,对于方正证券而言,源自融资渠道长期的不畅、资本方面的压力一度成为公司进行投资与交易的掣肘,因为投交业务各方各面都需资金作为“粮食”。但随着股权结构的逐渐清晰,历史风险的逐步扫净,方正证券资产负债报表正在修复,杠杆使用融资也在恢复,公司有望突破用资瓶颈,在投交方面取得进一步的生长,业绩弹性空间将进一步打开,“这是完全可以预料到的积极未来。”
崔肖以债券销售业务作为例子解释了为何未来可期。他表示,“前两年我们受制于指标掣肘,还没有发出力,这两年明显取得了增长。债券销售交易类业务我们上半年的收入已经达到了去年全年的收入,比如非方向性业务增长收入214%,债券占大头。”
他补充说道,在自有资金投入方面,方正证券在合法合规的前提情况下,正在通过调配市场资源的方式来做好投交业务,这也是公司的一个特色打法。
“比如说我们现在大力发展的代客业务,债券机构投顾业务、衍生品产品业务、报价回购业务,这实际上都是方正证券投资交易能力投研能力的一种产品化,就是说,我们合规通过市场资金来做业务,从而实现双赢局面。不难发现,自营条线更多是传统业务,投资交易实际上已经把我们能力扩展到全市场去。”崔肖称。
未来新股东带来积极影响,更加重视文化建设营造的氛围
值得一提的是,在采访的过程中,崔肖着重提及了一个能影响方正证券投交业务的关键因素,便是研究。在他看来,真正有力支撑起方正证券投交业务的除了必要的资金支持,最核心的力量是公司的研究实力。
“充分对市场的研究,板块的追踪,形成一套自己的研究体系,是方正证券开展投交业务的关键前提,也可以说,投资研究是投交业务的‘底’。”崔肖表示,如何把“底”打好,打得扎实,打得全面,人才建设是核心。
除了制度考核、奖励绩效等鼓励员工的管理形式多管齐下,崔肖认为,文化氛围的营造为人才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是人才建设的重要基石。
随着方正集团重整方案落地,新方正集团将成为方正证券控股股东,中国平安将间接控制方正证券。此外,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也将取代政泉控股成为公司的第二大股东。
在他看来,未来新股东给公司带来的积极影响已经出现,“我们学习到了很多,尤其是在投资交易方面的一些心得,以及他们的工作态度,节奏以及他们的工作管理方式。这对于方正证券投交条线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帮助。”
“这种包容的、互相学习的态度成为我们投交业务的内在驱动力,而且这种态度并不仅是最近才有。”崔肖说道,方正证券从开始架构自营条线,到调整投交业务条线,这种学习精神、分享意识贯彻始终。公司包括投交业务条线在内,定期会强制员工进行培训,有的是和同行业进行学习,有的则是和其他条线的员工进行沟通。
“对外,我们积极与同行沟通。对内,我们也并不是说我们只学习投交条线内容,而是其他条线的工作逻辑,行业模式能借鉴的、能开拓视野的,我们都鼓励去学习运用。在这种学习意识的倡导下,我们团队逐步扩大规模,走到了今天。”崔肖说道。据财联社记者了解,截至目前,方正证券投交业务的团队在百人,而其中多数是方正证券自己培养起来的优秀人才。
适当调整方向性投资比重,坚守非方向性主逻辑
业界人士或也并未料想到,步入2022年之后,自营业务成为券商业绩的关键“胜负手”,市场诡谲带来的权益市场的猛烈波动高度凸显出方向性投资的“失灵”,而非方向性策略成为“救星”。
但随着市场结构性的持续调整、回暖,方向性投资策略依然还会给券商带来极大的投资回报,届时,非方向性策略的优势再度会被掩盖。
面对方向性投资的可观收入,方正证券是否也会有一天调整现有的业务策略?对此,崔肖表示,方正证券不会盲目扩大方向性自营投资规模,需要结合市场走势,自身的投资交易、风险管理等能力综合来进行动态调整。
崔肖表示,整体上,方正证券依然是坚持非方向性投资策略不动摇,并尝试更多能开展下去的业务资格,吸收更多业务开展的内在逻辑。随着股权结构的逐渐清晰,资本补充到位,人才队伍建设的壮大,作为方正证券的核心业务之一,投交业务也会和财富管理业务一同,为方正证券的业绩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更为客户带去收益。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 方正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