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家政公司在某平台发布清华毕业生求职保姆阿姨管家,高端人才从事家政话题引发热议。
按照工作人员的说法,清华毕业生这样的人才很少,但也确实有研究生、“海归”来做保姆管家,工作内容主要是带孩子、做全科辅导,年薪一般在50万元左右。
家政行业今非昔比,随着中国家庭普遍性的物质生活的进步,品质生活越来越被重视。育儿师、营养师、家庭教师,各个角色深入其中,且供需矛盾突出。阿姨好找,但好阿姨难求。
家政服务业升级,职业教育大有可为,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并不难理解。尤其是,愿意从事家政业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并不多见。怎样找到一个合格的保姆,成为许多一线城市家庭在生育之后面临的最大难题。
年纪大、没有受过良好教育,做家政是无奈之举。这是很多人印象中的家政从业人员,和高学历、年轻化、主动进入该行业的新闻主角形成鲜明的反差。
随着社会观念的变迁,个体价值被凸显,个人选择被尊重。就业市场作为强大的供需市场,人才与缺口相匹配,有人高薪诚聘,有人凭本事吃饭,还是被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并接受。
理解是否意味着合理?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是具备条件的家庭,越是愿意极尽全力为子女的教育加大投入,高材生保姆阿姨,考虑到市场化的因素,未来昂贵的家庭私人教育很难避免。但这种需求是否值得提倡,这种人才供给是否值得效仿,却有待商榷。
网友们大胆猜测,“清华保姆”只是开始,“北大陪读”“人大管家”“交大司机”,都会逐步涌现。当这些专业人才,以看似市场化的通道进入家政行业,服务一定的财富人群,人才资源使用争议随之而来。
这些年,类似“大材小用”的就业新闻层出不穷,人们在迷惑中学着理解,也在理解中遇到新的迷惑。正视这种“大材小用”,需要放置在特定行业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需要放置在特定个体身上有一说一。
从某种程度说,国家花费巨大代价培养的顶级人才,应该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公共人才资源。家政人才需要升级,但哪一类人才最为适合,最符合全社会整体统筹下的人才资源利用,是更值得深思的问题。
对特定人群,实现有针对性的家政教育,为想从事家政行业的人提供技能培训、文化培训、语言培训等,向社会输送更多的合适的家政人才,远比“顶配”人才深入家政更有意义,更有可持续的发展性。
在激烈的市场变革中,职业偏见不可避免,但一味就高不就低的人才使用并不值得提倡。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期待,不是高级白领去做蓝领的工作,而是各自做好各自的工作即可。这才是从社会教育到职业教育最大的成功。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