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广东70.3万名高考生怀着喜悦心情,踏进大学校园,开启了新生活。
高考牵动千家万户,既是个人成长的关键一站,也是关乎全社会的民生大事。
近年来,广东高考经历极端天气、本土疫情、推动新高考落地等多种考验,这些考验可谓是高考组织、疫情防控应对处置和社会综合治理“三重大考”。
真情动全城,真心暖民心。应对“非常高考”,广东始终坚持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践行考生至上理念,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坚持每年调研检查高考准备工作,全省各级各部门积极应对极端天气,筑牢疫情防控“防火墙”,推动新高考改革平稳落地,努力提供更多优质高等教育学位,护佑每一位考生的健康和梦想。连续多年来,广东无一名考生因天气、疫情等非自身原因缺考,实现健康高考、平安高考、暖心高考。
应考学子一个都不能少
今年6月9日18时15分,高考结束的铃声响起,两名新冠病毒检测阳性考生走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的病房考场,完成了一场特别的高考。
在这之前,当距离高考还有17天时,一次本土疫情打破了高考前的宁静。
5月21日,广州报告1例新冠肺炎本土确诊病例,且传播链不断延长。高考一天前,广州、佛山、茂名共报告感染者105例,显示出这波本土疫情非同小可。
高考是当时全省范围内规模最大的一次有组织集体性活动,突来的疫情大大增加了考试组织的复杂性和疫情防控的不确定性。
各地紧急行动起来,详细制定高考疫情防控和组考工作方案,按照“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原则,完善防控方案和应急预案,力争把工作落实到每一个细微之处。
一份编制完备的防疫“操作指南”立即成形:对4类考点、3类地区、7类人群,都制定了相应的防控措施。
一张防控网络被迅速编织起来:考生无一遗漏,均实现考前14天连续健康状况监测和7天核酸检测;全体考务人员还做到了疫苗接种全覆盖,实现应接尽接。
全社会的力量被调动起来:在广州疫情管控区域,1200名出租车司机为考生提供点对点爱心送考服务;在佛山顺德区胡锦超职业技术学校隔离考点,50多人为一名考生全程护航;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考点为视障考生单独设立一个考场……今年高考,无一考生因疫情缺考。
事实上,这不是广东第一次面对“疫”时之考。
受疫情影响,去年高考是恢复高考43年来首次延迟一个月举行。有关部门运用高科技手段,储备防护物资,想尽一切办法、用尽一切力量,坚决把病毒挡在考场外。
而在三年前,高考前夕,南海热带低压逐渐加强发展为台风“艾云尼”,引起全省高度重视,针对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完善应急机制,各地和相关部门对高考工作再梳理、再检查、再落实、再完善。
“惠州大雨,顺利开考”“珠海部分地区大雨,顺利开考”“韶关小雨,顺利开考”……高考首日,语文科开考的消息从全省各地向省教育考试指挥监控中心传来,这动人的一幕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每年高考前,广东考生会得到这样的承诺:请安心、放心、自信赴考,一切都准备好了!在这背后,恰是不打无准备之战的精心准备、悉心筹谋。
把更多选择权交给考生
首年新高考,平稳落地了。
今年8月,省教育考试院披露,夏季高考有46.05万名考生被各类普通高校录取,其中本科录取31.18万人,专科录取14.87万人。
高考是基础教育的重要“指挥棒”,也是人才选拔的重要制度。
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
一场影响深远的新高考改革拉开序幕。
广东是全国第三批高考改革省市之一。为了让新高考改革平稳顺利推进、最大程度维护考生权益,广东采用“一年一小改、两年一大改”的循序渐进策略,以“小步快跑”的改革思路推进新高考落地。
五年前,广东先后对本科、专科录取批次合并;改用全国卷;启动春季夏季两次考试……引导高中人才培养模式更趋多元,考生升学路径更加宽阔。
两年前,广东新高考方案正式出炉,明确新高考不再分文理科,分春季、夏季两次高考;本科高校招生考试科目按“3+1+2”(必选+限选+任选)模式设置;实行院校专业组投档……通过制度设计,给考生更多选择,从此改变“一考定终身”。
“基本出发点是以考生利益为重。”省教育考试院副院长范韶彬说,新高考系列改革坚持学生健康成长、高校科学选才、维护社会公平三个维度。
其中,“3+1+2”的选科组合打破传统文理分科,为学生提供了12种选科组合“自助餐”。广州市铁一中学学生何梓正说,这让自己能结合兴趣和优势选择科目和大学专业,“学起来更有兴趣,也更有信心”。
选择权交到考生手中,脚下的路则更宽了。
由于探索院校专业组投档,投档与录取实现了更大程度的“适配”,考生与学校供需更为平衡。范韶彬说,今年夏季高考在投档中,提前批、本科批次大部分院校达成满档、完成招生计划,本科批次投档率高达99.55%。
本科、高职院校21地市全覆盖
10月15日,广东新建高校(校区)启用仪式在清远举行,多所新建高校(校区)一起“上线”。这意味着广东实现本科、高职院校21地市全覆盖,考生也有了更多上大学的选择。
作为人口大省,广东一方面是高考大省,应考学生数量常年居全国前列,另一方面高校资源仍相对缺乏,特别是优质资源短缺问题较为突出,一些地市长期存在本科、高职院校的空白。
补齐高等教育这块短板,广东下定决心,通过狠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升,努力为考生提供更多优质高等教育学位,更好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
为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省市推动各地新建高校(校区)。截至目前,揭阳、清远、汕尾、阳江4个地市都已拥有当地首所本科高校,梅州、潮州则新添当地首所公办高职院校。
近年来,广东正掀起一波优质高校落地办学热潮。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香港城市大学(东莞)、香港公开大学(肇庆)、澳门科技大学(珠海校区)等港澳高水平高校落户广东。
教育界人士分析,粤港澳三地依托各自的教育资源优势掀起合作办学新热潮,持续推进高等教育合作发展,将推动广东建成世界领先的高等教育体系和国际教育示范区。
除引进外援外,广东投入更大资源培育本土一流大学“预备队”。早在2015年,广东在全国较早启动高水平大学建设,并推动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省市共建本科高校、特色重点学科建设。第一轮建设结束后,广东整合系列高等教育建设工程,形成“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今年8月,全省又有47所高校入选“冲补强”,支撑高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争创一流。
着眼产业发展所需大手笔扶持的职业教育,则成为我省更多考生为成为优秀“蓝领”而奋斗的新赛道。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名单中,广东14所高职院校入选;省职教城首期工程、二期工程先行项目陆续建成交付,进驻10所院校;76%的高职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拥有全国试点单位38家,数量全国第一。
多措并举之下,广东学子上大学更容易了,上好大学的机会也更多了。(记者 马立敏 吴少敏)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