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时事 > 正文

新型电力系统实现削峰填谷 广东向可再生能源“挖潜”

能源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主战场,电力则是主战场的主力军。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占总排放量的88%左右,而电力行业占能源行业排放总量的42.5%。

刚刚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

在行业专家看来,推动能源绿色化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内容。而寻找化石能源的替代方案,则是其中的关键一环。

对于是能源消费大省、却不是能源生产大省的广东而言,破解“资源瓶颈”,实现传统能源逐步退出与新能源替代的平稳过渡,更是确保能源安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有之义。

资源禀赋▶▷广东可再生能源潜力在海上

乘坐飞机抵达宁夏中卫沙坡头机场,从舷窗望出去,可以清晰地看到,机场四周布满了大片光伏发电板,蔚为壮观。从中卫开车前往石嘴山的3小时路程中,车窗外218省道两侧,一路都是大风车。以沙漠景致著称的宁夏,享有着天然优越的风、光资源禀赋。

但位于东南沿海的广东,并不具备西北天然优越的资源禀赋。“土地需求量大,这是制约广东陆上风电和光伏发展的一个瓶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李立浧说。

“广东陆上风电和光伏的发电小时数不高,新能源中西电东送的水电占比较高,但是正在快速发展中的西部省份未来的发展需要同样很大。”中国广东院能源咨询规划院高级工程师宋青说。

广东的优势在海上。在珠海、阳江、汕尾等地,如今,近海已经遍布大风车,不少项目在近日接连投产,11月底,中广核汕尾后湖5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91台风机全部并网发电,年上网电量可达14.89亿千瓦时。

居高不下的成本问题是海上风电发展的主要瓶颈。与光伏和陆上风电不同,因为材料及海上施工成本高,储能、输电特别是远海输电技术不够成熟,海上风电至今尚未实现平价。

补贴驱动是新能源迈过平价“门槛”的“拐杖”。今年6月,广东省政府发布的《促进海上风电有序开发和相关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2022—2024年全容量并网的项目,每千瓦补贴标准分别为1500元、1000元和500元。

产业链的集聚更有助于推动行业的快速发展。12月14日印发的《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打造海上风电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底累计建成投产装机容量达到1800万千瓦,加快建设阳江、粤东海上风电产业基地,力争到2025年全省风电整机制造年产能达到900台(套)。

“未来丢掉补贴‘拐杖’,实现市场化驱动是必然趋势。”宋青说,“双碳”目标下,强劲的市场需求将推动海上风电通过技术创新、产业链集聚等方式实现平价,“光伏、陆上风电都是这么走过来的。”

基础设施▶▷新型电力系统实现削峰填谷

楼房的房顶上装着光伏板,小区的绿化树旁是小型风机,地下车库里安装着电动汽车充电桩,光伏和风电供给电动汽车充电,余量还可以向电网出售,电动汽车也都进入了电网的储能调度之中。李立浧向记者描述了这样一个未来新型电力系统下的场景,用户不再是单纯的用电方,还能生产电力,与电网形成互动。

对于土地资源算不上丰富的广东来说,大容量、集中式的电厂不再是唯一的选择,我们身边的每一台新能源车、每一栋绿色楼宇等都将成为新型电力系统中的一分子。

就在今年8月29日的一个深夜,广州市虚拟电厂“首试牛刀”。当晚,荔湾龙溪居民用电走高,电网负荷一度告急。

此时,广州电网通过虚拟电厂平台向公交充电公司发出首条直调指令,精准削减变电站负荷,瞬间降低80辆电动公交车充电功率,调整公交充电计划时间,保障了2000户家庭的空调用电。次日清晨,公交车重新连接电源充满电力地出发了。

电动公交汽车既是用电的主体,也是储能的主体,虚拟电厂就是把这些储能主体灵活调度,实现削峰填谷的作用。这是新型电力系统的一个缩影。

“可再生能源跟传统的能源供应有根本性的区别。现在发电厂都是大机组,装机量很大,但是可再生能源单机装机容量普遍比较小,家庭的分布式光伏就更小。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就会变成单个装机规模不大,但是数量众多,按照传统电网的技术手段是不可想象的,所以要建设数字电网、透明电网,要构建可再生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李立浧说。

技术目标▶▷智能调度保障电网安全稳定

新能源无疑将成为未来新增电源的主体,但是风能、光伏等新能源固有不稳定特征,如何能承担起保供的重任?新型电力系统又如何保障新能源安全稳定的替代?

“这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厦门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说,保证能源供应和新能源逐步替代传统能源,需要按照顶层设计,遵循市场化规律进行动态平衡推进。

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需要以规划为统领,统筹安全、经济、低碳等多目标,创新电力规划方法。今年,南方电网提出将在2030年基本建成新型电力系统;未来10年,将新增新能源装机2亿千瓦,占比提高22个百分点;2030年,南方电网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将提升至65%,发电量占比将提升至61%。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一场硬仗,面临的挑战很多,需要重点攻克的关键技术也很多。”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电网公司首席技术专家饶宏告诉记者,这些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大规模新能源高效消纳技术、远距离大容量直流输电技术、数字技术与先进电力电子技术融合的大电网柔性互联技术、交直流配电网与智能微网技术等。

“新能源发电装机点多面广、‘靠天吃饭’,协调多点、多样、多变的电源与系统安全稳定、可靠供电的矛盾难度加大,系统响应速度要求更快,运行方式安排、运行调度控制更加困难,智能运行调度更加重要。”南方电网能源院党委书记、董事长吴宝英说。

“新型电力系统以新能源为主体,以风电、光伏等为主体的新能源,输出电力不稳定,具有波动大、随机性等特点。”南方电网战略规划部总经理郑外生介绍,抽水蓄能是当前技术最成熟、经济性最优、最具大规模开发条件的灵活调节电源。因此,南方电网也提出,将在未来3个五年规划中,加快抽水蓄能建设,到2030年,大约相当于新增1个三峡水电站的装机容量,支撑2.5亿千瓦以上新能源接入和消纳。

样本观察

“电力+算力”支撑

绿色能源供给体系“未来电网”已现雏形

在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宝龙工业区的宝清储能电站,记者看到,一排排蓄电池整齐地串联在一起,组成了电池包应用储能系统。宝清电站以2回10kV电缆接入深圳电网110kV碧岭变电站,具备削峰填谷、紧急系统调频、紧急系统调压和备用电源等功能,是世界首座兆瓦级锂离子调峰调频电池储能站。

在这个储能电站“服役”的电池很多并非全新的,而是来自其他用途的“退役”电池。宝清储能站运行人员黄毓程举例称,电动汽车对于电池性能要求更高,因此汽车电池“服役”时间普遍较短,通过该系统,这些退役电池可以在储能站发挥“余热”,使用寿命延长3年左右。

储能作为新型电力系统的调节器和稳定器,新能源大规模发展的助推器,可有效提升电力供应保障能力、电网安全运行水平,促进新能源消纳,推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南网将加快推进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南方电网调峰调频发电有限公司储能专责李毓烜介绍,该公司已经在开展“十四五”电化学储能布点规划研究,研究制定南方五省区不同技术路线、不同应用场景的电化学储能示范电站建设方案,将高标准建成投产一批储能示范项目,以示范项目为牵引,推动储能规模化应用,构建以储能为调节手段的电网安全运行支撑点网络。

记者在走访中看到,诸如宝清储能电站这样的能源类前沿示范项目,正通过科技创新赋能,助推新能源利用越来越安全可靠,“未来电网”已经得以一窥雏形,以“电力+算力”支撑起来的绿色能源供给体系,和无处不在的分布式储能,将为大湾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绿色能源支持。(记者刘倩唐柳雯王彪张子俊)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热门资讯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