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徐颖
(相关资料图)
摄影记者 萧颢
通讯员 李霞
9月8日,“无声合唱团”发起人之一、艺术家李博,受邀走进武汉美术馆(琴台馆),为该馆特邀的武汉市第一聋哑学校、第二聋哑学校师生讲述了正在该馆展出的艺术作品《无声合唱团》背后的故事。
李博(右)在武汉美术馆(琴台馆)展厅分享
听李博讲述“无声合唱团”的奇迹
武汉美术馆重磅展览《洄——第八届繁星计划青年艺术家研究展》中《无声合唱团》这件艺术作品,用视频、绘画等艺术形式,再现了“无声合唱团”的成长历程。
“无声合唱团”在北京音乐厅演出
让听障孩子一起合唱,还登上音乐厅的舞台演出,这听起来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无声合唱团”做到了!由艺术家李博与音乐人张咏等共同发起的“无声合唱团”,不仅登上北京音乐厅,还将应邀走进国家大剧院和悉尼歌剧院。
观众为“无声合唱团”竖起大拇指
“无声合唱团”由艺术家2014年采风时偶然接触到广西偏远小县城的近20名听障儿童组成的,李博和张咏用了近5年时间,用独特的教学方法、爱心和耐心教会了孩子们用艺术发声,打开了这些山区听障儿童通往外面世界的大门。迄今为止,艺术家已经陪伴了孩子们整整10年,最初这群孩子在上小学,现在他们都已经进入高中、大学和社会。艺术家帮助孩子们发出自己的心声,也见证着他们人生的蜕变。
不过,李博说,“很多人认为我们是做公益项目,但我觉得我们做的一直是艺术项目。不是我们帮助孩子们,而是孩子们帮助我们深化了对艺术和人生的认识。”
通过李博的分享,同样的生命处境,引来强烈的共鸣——虽然身患听障,但一样可以绽放。当日活动现场,来自武汉市第一聋哑学校、第二聋哑学校的孩子们,在手语老师的同步翻译下,“听”李博的分享“听”得入神。不少孩子在分享结束后,主动找李博交流。自从2004年开始做“无声合唱团”艺术项目,李博和团里20几名孩子都成了亲人,面对听障孩子的手语加简单发音,李博交流完全没有障碍。
李博鼓励孩子们说:“我们做无声合唱团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你们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情感,让更多的普通人感受到你们的力量,你们都是非常棒的!”
在音乐疗愈师的带领下感受音乐的律动
李博的分享结束后,来自武汉市第一聋哑学校、第二聋哑学校师生来到该馆报告厅,在艺术家李博、音乐疗愈师宋晓玲和手语老师的带领下,进入音乐疗愈的体验。
在武汉美术馆(琴台馆)报告厅举行的音乐疗愈课
在一圈圈蜡烛营造的浪漫氛围中,宋晓玲利用锣、钵等发声乐器,让孩子们依次感受和体验乐器律动带来的感受。
李博引导孩子们开嗓
孩子们在感受了中国鼓的振动后进行开嗓练习,受到鼓舞的孩子们,发出的“啊”声一阵高过一阵,与鼓点一起共振,让报告厅的地板都振动起来。
“艺术的分贝”激发听障人群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据武汉美术馆(琴台馆)介绍,本次活动联合了多个艺术团体联动,是《ACS·繁星说》系列公教活动之一,也是该馆“艺术的分贝:武汉美术馆听障人群美育体验课”。
《ACS·繁星说》是依托武汉美术馆品牌展览《洄——第八届繁星计划青年艺术家研究展》而开展的系列艺术家分享会,(ACS指Art, Creativity, Sharing在英语中的缩写,即艺术、创作、分享)。在展览期间,馆方定期邀请参展艺术家来到现场,与公众面对面交流分享,希望通过艺术家们的创作分享,拉近公众与当代艺术的距离,打破对当代艺术的固有认知。
本次公教活动现场
“艺术的分贝:武汉美术馆听障人群美育体验课”是武汉美术馆针对听障人群开展的美育项目,旨在通过用个性化、多样化的艺术美育课程帮助听障人群充分发挥视觉、触觉、味觉等优势,帮助听障人群潜能发展,激发听障人群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促进其综合能力的全面协调发展,增强社会竞争力,帮助残疾人更好地就业。武汉美术馆也多次走进武汉市第一聋哑学校、武汉市第二聋哑学校,将丰富多彩的美育课程、图书画册送进去,也邀请孩子走进美术馆,本次活动,将武汉市第一聋哑学校、武汉市第二聋哑学校请到美术馆,参与活动,希望以此次活动为契机,为聋哑青少年提供更多更好的平台,感受艺术,亲近艺术,参与艺术。
(文中“无声合唱团”资料照片由受访者提供,现场照片为极目新闻记者摄影)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