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是农业大省,农业农村发展事关全局。去年底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一产“两强一增”行动计划,部署推进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多管齐下增加农民收入。今年2月,安徽省接续出台“两强一增”行动方案,提出实施“两强一增”16项行动,细化了各项行动内容及目标要求,同时,还提出将“两强一增”行动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
安徽省是农业大省,但还不是农业强省。一个省农业强不强主要看3个指标,一看劳动生产率,二看土地产出率,三看农民收入。 “两强一增”行动计划的实施,目的在于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推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通过促进农业增效推进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两强一增”行动计划是安徽省“十四五”时期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是推动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的“遥控器”,是农业发展实现与沪苏浙从“跟跑”到“并跑”的“启动器”。
从科技强农看,近年来,虽然安徽省农业科技对农业发展赋能显著增强,支撑效应明显提升,2021年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5%,但与同属长三角地区的江苏省相比,低了6个百分点,与上海市相比,更是低了近16个百分点,这显然与安徽省粮食主产省的地位不相吻合,与安徽省肩负的主要农产品保产稳供的任务不相契合。除总量差距外,安徽省农业科技发展还存在结构性问题,突出表现在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少、“四新”科技成果转化难度大、种业大而不强、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滞后等,科技赋能农业发展动力不足,制约农业高质量发展。
从机械强农看,2021年安徽省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2%,农业机械服务领域也逐步由单一环节服务向全程服务拓展,但与江苏省、上海市相比,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更关键的是,农业机械的发展未能很好适应安徽省域农业产业结构和规划布局,适应于茶叶、蔬菜、园艺等特色农产品及丘陵、山区等特殊地区的农业机械研发、推广和应用不足,智能化绿色化机械研发制造水平较低,农机农艺农信融合程度不够,降低了特色农产品和特殊地区农业生产的全程机械化水平,使得农民难以从劳动强度大、收入相对较低的繁重农事劳动中解放出来。
从促进农民增收看,2021年安徽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万元,居全国第11位,同比增长10.54%,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但与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相比,差距仍然非常巨大,安徽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是江苏省的 68.66%、浙江省的52.27%和上海市的47.79%。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转移性收入更多发挥着兜底保障功能。而由于农村要素市场化改革还有待深化,市场化改革的效力还没有完全释放,财产性收入仅占农民收入3%左右,这是农民收入的重要增长点。
“十四五”时期,“两强一增”行动作为安徽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引与重要抓手,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把握住以下五点:
瞄准全产业全链条。安徽要对粮食种植、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等产业实施提质增效行动,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争创国家级农业创新基地平台,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实施农业“四新”科技成果转化行动,打通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启动省农业种质资源中心库建设,打造合肥“种业之都”,建设宿州市种业发展副中心。推动科技赋能产业升级,通过科技赋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畅通供应链,加快推动“一县一业”全产业链示范创建。
瞄准数字化信息化。随着数字化时代到来,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新型信息技术正成为一种新的赋能工具和手段,改变了农业发展的应用场景,也为安徽省农业科技发展实现“弯道超车”提供了可能。安徽要积极推进农业科技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结合,抓好农业大数据中心建设,打造数字农业服务平台,加快数字化技术在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特色农产品生产、优质农产品溯源、农业生产性服务、农产品市场分析等方面的深度应用。
瞄准全产品全地区。机械强农不仅要提高主要农产品生产的机械化水平,还要提升经济作物、畜禽水产养殖、农产品初加工等方面的机械化水平,不仅要提高平原地区的机械化水平,还要提升丘陵和山区等特殊地区的机械化水平。安徽要全面梳理不同产业和地区的农机发展需求,推进农机研制补短板行动,将机械强农融入特色优势产业集群行动,加快农业“标准地”改革,大力推动农机、农艺与农田建设相融合相适应,提升全产业全地区的全程机械化水平。
瞄准智能化绿色化。安徽要适应新产业、新模式和新业态的发展需求,加快智能化、绿色化农机应用,大力支持智能分拣、智能仓储、智能物流等智能农机产业发展,积极实施农机智能化、绿色化更新迭代,开展智能化、绿色化农业机械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推进智能化、绿色化全程机械化示范创建,培育壮大和引进核心关键企业,支持农机企业围绕智能化、绿色化创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瞄准多样性多元性。安徽要重点实施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提升行动。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加强对外出务工劳动力培训,加快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积极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业一、二、三产深度融合。重点开展财产性收入扩量行动,深化农地“三权”分置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激活要素市场化改革活力,释放要素市场化改革效力。同时,要实施转移性收入提升行动,发挥好转移性收入兜底保障功能。(崔宝玉)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