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本名为丘,字仲尼,他不仅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还是一位教育家。因为,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其学说深刻的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和中国人的思想观。也因此,他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前几年,一部名为《孔子》的电影上映,在上映前,关于这部电影被炒得轰轰烈烈。其中,学者鲍鹏山论述《孔子》这一话题,则被炒得最为火爆。在鲍鹏山看来:这部电影一共有六个不该犯的错误,其中一个错误就是把孔子的儿子孔鲤说成了“孔锂”。
事实上,在过去的时候人们也曾做了大量普及孔子、推广儒家思想的工作,比如:编写《弟子规》。虽然,人们在普及孔子的过程中总是往好的方面说,从而,神化孔子,但总比辱骂孔子好得多。而电影《孔子》便是对孔子及其思想的普及,如果要评价其普及的效果,那我们就得对孔子有一定的了解了。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的生活,了解一下孔子。
首先,孔子的姓:
早期,中国人的名字是由“姓”和“氏”组成的。所谓的姓,是指远古祖先留下来的大姓,氏则是姓的旁支,相当于小姓,其大多取自于地名或者官名。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小姓逐渐取代了大姓的位置,成为了人们最常用的姓氏。
如果,要论述孔子的姓,其最早可以追溯到“子”这个姓。根据史料的记载,孔子的先祖是殷商王室的后代,在商朝灭亡之后,孔子的先祖被册封为宋国权贵。到了孔子第六代先祖之时,孔氏家道中落,无奈之下,只好改“子”姓为“孔”姓。
后来,孔氏一族更是受到了宋国的另一位权贵的欺压,为了躲避这位权贵的追捕和国家内乱,孔子的曾祖父便带着全家一起迁移到了鲁国陬邑。从此以后,孔氏就由宋国人变成了鲁国人。
其次,孔子的名:
根据史书的记载,孔子本名为“丘”,即:孔丘。有民间传言,孔子之所以名为“丘”,是因为孔子的母亲是去尼丘山祈福之后才生下了孔子。为了报答尼丘山,孔子的母亲便取尼丘山的“丘”字为孔子的名。此外,还有一个传言,说:因为孔子刚出生的时候,头顶两侧偏高,中间偏低,远远看去就像尼丘山,所以,取名为“丘”。其实,无论是哪一种说法,我们现在已难以辨别真假了,因为时隔已久无据可查。
再者,就是“孔子”这一称呼的来源:
春秋时期,为了表示对学问高深之人的尊敬,人们一般以姓氏加一个“子”字来称呼他们,比如:老子、墨子和庄子。因此,人们便以“孔子”来称呼“孔丘”。
最后,就是孔子的字:
古代只有长辈才能直呼其名,如果,同龄人直呼自己的名字,那是一种非常不礼貌的行为。因此,为表示对对方的一种尊重,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往往使用“字”。由于,孔子在家里的男丁中排行第二,所以,父母便取他的字为“仲尼”。“仲”,兄弟排行次序二:仲兄;仲弟。“尼”古同“昵”,相近,亲近的意思。
1974年,文学界掀起了一阵“批林批孔”的斗争。一些批判孔子的学者根据孔子的字,编造出了一个蔑称给孔子,即“孔老二”。当时,这件事更是掀起了一阵社会风波,相信一些学者对此依然记忆犹新。
其实,年少之时的孔子长相俊美,身体健硕。他不仅精通诗书、礼乐,还十分擅长骑射,臂力更是惊人的强。根据民间传言,孔子的身高有1.96米。据此,附近的乡亲们以“长人”来称呼他。
据记载,在孔子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叔梁纥就因为染上恶疾去世了。所以,孔家因为失去了顶梁柱,走向了衰落。此外,到了孔子十七岁的时候,孔母也突然去世了,潦倒之际,孔子四处拜师学艺,以谋求生路。根据民间的传说:孔子年轻时曾当过吹鼓手,每当有人家举办丧事时,孔子总会去帮忙吹鼓。
后来,孔子投靠了大夫季孙氏,并先后担任了委吏、乘田等官职,对于自己坎坷的童年经历,孔子是这样评价的:“我出身于贫贱的人家,所以,我能吃苦耐劳。”
虽然,生活过得清贫且困苦,但是,孔子却有着宏大的志向。在孔子十五岁的时候,他就潜心钻研学术,请教名师。到了二十岁的时候,孔子更因为博览群书闻名于鲁国。后来,孔子的儿子出生,鲁昭公特意遣人携两条鲤鱼前来祝贺。为了纪念与鲁昭公的情谊,孔子便把儿子的名字取名为“孔鲤”。
虽然,孔鲤不像孔子的学生那么有才华,但他却是一个胸襟宽广之人。作为孔子的儿子,深知自己比不过师兄弟,却从来不会嫉妒师兄弟,也决不埋怨孔子的一视同仁。相传,一次孔鲤对孔伋说道:“你父不如我父。”对孔子却说:“你子不如我子。”由此可以看出,孔鲤是一个乐天派。
孔伋不仅看到了别人的短处,也看到了自己的长处。而且,他懂得用自己的优点跟别人的短处相比,这也说明:在思想上,他是一个懂得变通的人,不愧是孔子的儿子。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