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井+人”字形综合运输通道图片来源于河南省人民政府官网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王新昌
“十月驱车汉函谷,冷云高处望中条。”北宋诗人晁补之用这句形容汉函谷关的地理位置和交通状况。它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西20公里处,这条陆上丝绸之路古道附近,310国道、陇海线、徐兰高铁线呈“川”字形而过,而汉函谷关北边的黄河,也曾是隋朝京杭大运河的一部分,天空有看不见的飞机航线。时空跨越两千多年,古道、国道、普通铁路、高速铁路、水运、民航等各式交通方式在这里汇聚。
汉函谷关的交通盛况,是河南交通优势的一个缩影。《河南省“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枢纽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提到,依托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以枢纽城市为主要节点,构建“米+井+人”字形综合运输通道布局,实施快速网、干线网和基础网“三网”融合工程,构建多通道、多方式、多路径综合立体交通网,增强交通系统韧性。河南将首先在交通领域实现“优势再造”。
汉函谷关:水陆空各式交通的汇聚地
历经两千多年风雨,汉函谷关仅存的关楼、鸡鸣台、望气台、夯土城垣等已被有计划地保护起来。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贯穿汉函谷关的通关古道,曾是一条土路,如今铺上了一层玻璃石,土黄色的玻璃石与周边遗址浑然一体。汉函谷关遗址向北百余米,是中国东西大动脉——陇海铁路线;向南百余米处则是1972年修建投用的310国道;再往南几公里处,是徐兰高铁线。这条古官道,夹在多条重要的现代化道路之间蜿蜒逶迤,这种穿越历史时空的“交通规划”,令人倍觉神奇,感慨古人的智慧。
“汉函谷关一直是东西交流的重要通道,史料记载,在汉武帝之前,位于洛阳新安的汉函谷关并不存在。汉武帝即位不久,一个名叫杨仆的‘关外侯’的建议,将坐落灵宝以北的秦函谷关,向东迁移了300里,于是才有了汉函谷关。此后,政令传递、商贸交流,甚至经历战火洗礼,这里依然存在,各式交通方式在这里汇聚,交通重要性亘古不变。”新安县汉函谷关保护管理所所长郭佳伟说。
“十四五”:“米井人”运输通道
郑州到济南高铁郑州至濮阳段预计今年5月通车,河南“米”字形高铁网成型;郑万高铁襄阳东至巴东北段联调联试,郑万高铁全段通车在即,河南交通短期内还有哪些大规划?
《规划》指出,河南将依托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以枢纽城市为主要节点,构建“米+井+人”字形综合运输通道布局,实施快速网、干线网和基础网“三网”融合工程,构建多通道、多方式、多路径综合立体交通网,增强交通系统韧性。
据了解,这是国内首个以枢纽经济为牵引推动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发展的省级规划,将交通运输和经济发展、产业发展和城镇空间布局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谋划、统一布局、统筹实施。对我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来说,《规划》既是规划图又是施工图。打造“米+井+人”综合运输通道是今后一个时期河南交通的重要任务之一。
按照《规划》,“十四五”期间,河南综合交通建设计划投资9400亿元,比“十三五”增加3600亿元,创历史新高。我省将实施高速铁路“拓展成网”、民航机场“强枢增支”、高速公路“13445工程”、内河水运“通江达海”等重大工程,规划实施重大综合交通项目294个。到2025年,铁路里程力争达到7600公里,民航机场形成“一枢多支”格局,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万公里,内河航道里程达到2000公里,建设普通干线公路3000公里、农村公路4万公里,基本实现“市市通高铁、县县双高速、乡乡通二级路、建制村通路面宽4.5米以上公路、民航服务市市全覆盖、综合枢纽市市全覆盖、建制村快递物流服务全覆盖”。
专家谈:四方面发力落实交通优势再造战略
“十四五”期间,交通领域如何落实优势再造战略?河南交通运输战略发展研究院院长龙志刚有四个方面建议:
首先,持续强化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地位。构建以郑州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为引领,洛阳、南阳、商丘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为支撑,安阳、信阳、漯河、周口等重要区域性综合枢纽为补充,开封、平顶山、鹤壁、新乡等区域性综合枢纽协同发展的“1+3+4+N”多层级一体化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体系。
其次,完善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加快京津冀—粤港澳主轴、大陆桥走廊、二湛通道等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河南段建设,提升我省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4极及其他城市群互联互通水平,畅通资源要素循环通道。
再次,强化提升运输组织效率和服务品质。推动运输全链条一体化组织,强化海陆联动、区域协同、城乡一体发展。通过打造一体化出行服务链,提供多样化、高频通勤客运服务等措施提高客运服务品质。通过强化海铁联运、江海联运,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培育具有竞争力的物流市场主体等方式推进货运组织创新。
最后,加快数字技术赋能,提升行业智能管理和服务水平。利用新技术赋能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实施一批智慧公路、智慧桥隧、智慧港航、智慧枢纽、智慧物流等交通新基建试点项目,推动全省高速公路沿线5G网络全覆盖。加快调整运输结构,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和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将绿色发展理念和低碳发展要求贯穿发展全过程。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