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关注 > 正文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 安徽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

三山、三江、两湖为安徽带来了丰富的生态资源,也对安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安徽省委坚持从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全面贯彻党中央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决策部署,把系统观念贯穿“双碳”工作全过程,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

把握内在逻辑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有这样一组数据:“十三五”时期,全省燃煤电厂、水泥熟料实现超低排放;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幅高于规上工业7.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由2015年的36.9%上升至“十三五”末的 43.8%;能源供给结构大幅优化,万元 GDP 能耗累计下降 16%;可再生能源实现跨越式发展,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9.7%,比2015年提高 6.5 个百分点……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安徽准确把握“双碳”的内在逻辑,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生态环境保护对经济转型引导、优化、倒逼和促进作用明显增强。

安徽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比重达69.8%,近年来,通过推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布局建设一批集中式光伏电站和风电项目,加快建设抽水蓄能电站,不断提升电网消纳调控能力,逐步推动煤电由主体电源向支撑性调节性电源转变。与此同时,安徽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工业领域低碳工艺革新和数字化转型。

安徽将出台碳达峰实施方案,推进能源综合改革创新。目前,这一工作正在稳步推进:着眼各地经济体量、产业结构、用能结构、资源禀赋、碳排放现状等差异性,我省重点围绕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农村、居民生活以及科技创新等“6+1”领域,逐一制订专项方案,因地制宜制定碳达峰路线图。同时,完善财税、价格、投资、金融政策,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相关工作,探索建立能够体现碳汇价值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构建全省碳排放“一张图”,丰富多跨场景应用,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

把握本质要求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安徽拥有“三山三江两湖”,生态资源丰富。我省准确把握“双碳”的本质要求,全省域、全过程、全方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质量得到很大改善。

“十三五”末, 全省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39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25%;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82.9%,比2015年提高5个百分点;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优良比例 87.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森林覆盖率30.22%,森林蓄积量2.7亿立方米,湿地保护率达 51%,全省生态系统结构和格局基本稳定,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雨天满地泥,晴天满场灰”曾是马鞍山市薛家洼码头的真实写照,以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为重点,我省打好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歼灭战。“十三五”末,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率达96.2%,形成了马鞍山市薛家洼生态园等一批“生态乐园”。近年来,安徽突出问题导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整改,制定出台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行动方案,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升级版,深入开展绿色低碳发展、蓝天保卫战等8项行动和重污染天气消除等7个标志性战役。

突出效果导向,扎实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加快长江、淮河、江淮运河、新安江生态廊道和皖南、皖西生态屏障建设,深入实施巢湖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等工程,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双赢。突出长远导向,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协同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试验区,大力推进“数字江淮—智慧环保”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健全巢湖等重点湖泊预警监测体系,推动“常治”走向“长治”。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安徽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施绿色江淮建设工程,加快建设美丽安徽。

把握现实意义 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

2021年7月,浦发银行合肥分行与苏州分行联合落地全国首笔碳中和挂钩贷款,将贷款利率与项目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贡献程度相挂钩,极大地激发了企业达成节能目标的积极性;2021年8月,安徽“碳指数”服务在全省统计部门企业联网直报平台上线,这项全国首创的“碳指数”服务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行节能降碳在线“诊断”……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仅是生态环境问题,更是发展问题。安徽准确把握“双碳”的现实意义,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双碳工作亮点频出。

一方面,升级“存量”,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把能效水平纳入“亩均论英雄”改革,加快推进水泥、钢铁、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节能降碳,严把“两高”项目准入关口,加快重点行业和重要园区低碳化循环化改造,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另一方面,做优“增量”,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目前,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势头良好,2021年,全省整车产量突破15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为25.2万辆,占全国7%。到2025年,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培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包括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内,安徽将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产业,制定绿色低碳产业参考目录,提高增量项目准入门槛,提升全产业链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此外,用好“变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坚持以基础研究引领应用研究,以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发挥国家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功能,构筑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大力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等建设,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

展望未来,安徽将更加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强化生态环境统筹保护和协同治理,做到生态保护修复与环境治理相统筹,城市治理与乡村建设相统筹,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应对气候变化相统筹,做到预防和治理结合,减污和降碳并重,逐步形成“绿色、共享、高效、低耗”的生产生活方式。(记者 姚一鸣)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 落后产能 经济社会 绿色转型区 产业结构

热门资讯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