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杰
继去年被退休老教授赵德馨以侵权起诉并赔偿70万元后,中国知网日前又遭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控诉”,被指不但向后者开出的数据库订购总费用已达千万元级别,且“在成员数量、单家价格等方面条件相当苛刻”。
作为目前国内最大的学术电子资源集成商,中国知网近年来屡次被推至舆论风口浪尖,既有与赵德馨教授的版权诉讼,也有多家高校因费用过高被迫停用知网。据媒体梳理,从2012年至2021年的10年间,至少有6所高校曾发布公告表示暂停使用知网,原因均为知网价格涨幅过高。作为一个具有学术资源普惠性质的知识性平台,知网缘何变成一副市侩的模样?
“知识”当然是有价值的。近年来,随着国家版权市场的健全,社会版权意识的增强,知识产权的法治化水平已上升到一个新高度,“知识付费”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这里面确有知网的一份功劳。但这份功劳似乎需要打个折扣,因为作为一个“中介”性质的平台运营商,知网对于中科院等科研机构的“下游采购商”,确实在认认真真收费;但是对于赵德馨教授之类的“上游供应商”,却没有老老实实付费。
从助益知识传播的角度看,知网非但没能降低知识获取门槛,反而将门槛抬高了。在政策扶持下发展起来的知网,靠着“价格双轨制”的“红利”加持,早已确立了一家独大的行业地位,并以此掌握了对“上下游”的定价权,以至于付费付得越来越敷衍,收费又收得越来越离谱,直至逼得中科院“用脚投票”。这实际上已经给版权市场带来了扭曲,并且可能涉嫌到对市场优势地位的滥用,如此又何谈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义务。
不仅如此,知网的运营主体作为上市公司“同方股份”的子公司,还与资本市场密切相连,且股权关系复杂。上市公司要对股东负责,理所当然要追求业绩,追求利润最大化。资本的逐利本性对于一般的经营性企业而言无可厚非,但版权市场毕竟不是纯粹的逐利场,学术资源也不是普通商品,而是具有公益属性的一种准“公共品”。既如此,尽管我们不能定论:知网的经营之路究竟是不是被资本市场给带偏的,但是知网的经营属性到底适不适合资本市场,恐怕是一个无可回避的,并且需要在未来实践中长期检验的问题。
这并不是意味着学术资源的“中间商”应该“去市场化”,毕竟学术资源的数字化和平台化需要大量而持久的成本投入。但市场应有竞争性,利润应有正当性,资本应有秩序性,企业经营更要兼顾社会责任。“平台经济”大行其道,这种新的经济形态同样经历了从乱而治的曲折过程,在过去的数年里,几乎每一次的舆论风口、社会质疑、监管新政最终换来的都是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对头部企业而言,他们每一步改变,不仅是自身的,也是行业的,更是时代的。作为学术资源平台的头部企业,知网在未来将如何发展,同样也牵动着行业和社会的心。
总策划:董林 刘雅鸣
总统筹:张学文
执行:李兵 夏远望 薛世君
制图:张燕
关键词: 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