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晓波
断壁残垣、杂草丛生,紧闭的大门锈迹斑斑,院内空无一人……在当前的一些农村,这样荒芜的景象并不鲜见。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推进,大量农村人口拥入城市安家落户,老家的宅院常年无人居住,风吹雨淋、年久失修,甚至坍塌损毁,不仅成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顽疾”,也浪费了农村的土地资源。
农村荒废宅院怎么利用?我省探索推行“一宅变四园”,空闲荒废宅院变身为树园、游园、果园、菜园(花园),既美化了环境,又促进了农民增收。
4月23日,在修武县五里源乡河湾村特色篱笆菜园内,五彩油菜花开正盛。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认养一方菜园,挖坑、培土、浇水,体验着农耕的乐趣。
这个篱笆菜园是由荒废宅基地改造而成的。五里源乡在征得村民同意的基础上,根据宅基地空置时间采取4种改造模式:空置1年到2年的打扫清理,保持干净整洁;空置3年到5年的改造成菜园、果园;空置6年到8年的改造成花园、游园;空置8年以上的改造成幸福院。
在新县,“篱笆经济”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新县沙窝镇将农户房前屋后的零散土地、废弃宅基地整合利用,扎下“篱笆桩”打下“篱笆墙”,打造别具一格的乡村田园风光。环境好了,游客多了,村民开起了农家乐和民宿,腰包逐渐鼓起来。
禹州市以闲置宅基地整治利用为突破口,投入整治资金6100多万元,整治闲置宅基地3600多处,建设“四园”3300多个,安装健身器材200余套,种植果树、蔬菜近900亩。
全省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开展以来,已清理残垣断壁38万处,整治“空心院”23万个,阶段性成效明显,但一些地方群众参与度不高、庭院整治力度不大的问题也比较明显。
“农村空闲荒废院整治目前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二是整治资金短缺。”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生秀东表示,宅基地是农民家庭的一项重要财产,多数人甚至将其视为私产。在现阶段,农民宅基地权益保障机制还不完善,农民担心闲置宅基地未来的使用权、收益权等无法保障。具体说农民能不能分享宅基地整治利用的增值收益以及将来能否顺利收回宅基地,是影响其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原因。
同时,打造具有乡土特色的“微田园”景观,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大多数村集体没有收入来源,无力改造闲置宅基地。因此“一宅变四园”这类属于乡村公益性的投资项目,需要依靠地方政府的统一规划和公共性投入资金的支持。
从长远看,解决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资金短缺这两个问题,必须深入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生秀东认为,确认农民宅基地的资格权、使用权以及收益权,才能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通过资源变资产,增加农民和村集体收入,扩大空闲宅院整治资金来源,而且可以发挥宅基地融资功能,通过宅基地抵押,引进信贷资金,为农村闲置宅基地整治利用提供金融支持。
随着城市化和乡村振兴进入新发展阶段,农村宅基地的功能将进一步由单一的居住功能向生产性、经营性功能转变。顺应乡村发展新趋势,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改革举措。“当前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改革,就要适度拓宽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空间,激活宅基地的资产功能,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农民参与闲置宅院整治的积极性,打造美丽乡村,而且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存量宅基地的利用形式、提升利用效率,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生秀东说。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