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关注 > 正文

百事通!非常之年战三夏丨豫北蓄滞洪区小麦丰收在手

6月11日,浚县3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方小麦正在收割,据测算亩产达到1300斤。本报记者 陈晨 摄

□本报记者 刘晓波

6月7日,卫辉市上乐村镇凡店村,种粮大户王现柱刚收获的麦子铺在地上晾晒,粒粒饱满,“去年11月6日才种,想着一亩地能打三四百斤顾住地钱都不赖了,没想到亩产达1300斤。”

王现柱的63亩小麦全部位于柳围坡蓄滞洪区,去年受持续降雨和泄洪影响,积水过腰深。“当时站在107国道临时避难点,一扭脸都想哭,满地水汪汪哩,玉米颗粒无收。过了寒露该种麦了,地里还黏得下不去脚。”王现柱当时愁得嘴上直冒泡。

淇县种粮大户李文周流转的600亩地位于良相坡蓄滞洪区,去年的大雨冲倒了仓库,农机生锈、粮食发霉。李文周一度想把地撂荒。

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去年7月和9月两次来到地头开导李文周,鼓励他重拾信心。今年6月8日,全省小麦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淇县分赛区在这里举行,亩产最高达1400斤。

从一片汪洋到粮满仓,豫北蓄滞洪区小麦凭啥“逆袭”?

老天帮忙。农业说到底还是“露天工厂”,抗自然灾害风险能力差。卫辉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刘广亮解释,往年小麦进入越冬期,根长棵不长,去年12月到今年2月,气温较高,3个月积温比常年高出150℃左右,为苗情转化升级腾出了时间。浚县农业农村局老植保人艾新民坦言,小麦进入灌浆期,基本没有发生强对流天气,临近收获这一周浚县降雨量只有0.2毫米,光照增加了6小时,利于粒重形成。

农民加速迈向科学种田。过去种田,“庄稼活不用学,别人咋做咱咋做”,如今村村配农技推广员,户户在农技推广群,老百姓有啥不懂的随时问。

滑县种粮大户王付强流转的1000亩地位于长虹渠蓄滞洪区,去年12月6日才种下去,比适播期晚了两个月。在滑县农技专家张心玲的指导下,王付强给700亩小麦敷上地膜安全越冬。今年开春扒开地膜,发现苗小苗细,王付强在农技推广群里求助。张心玲随即带着土肥、植保方面的专家组团来地头把脉。这两天,王付强的小麦开始收获,覆盖地膜的地块每亩地增产300斤。

科学种田的背后是一场农民与农技人员的“双向奔赴”:卫辉67名农技推广人员包村到户,开展面对面服务2000余人次;滑县200名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察苗情、墒情和虫情;全省18个小麦专家指导组、1.3万名农技人员精心呵护老百姓200多天的劳动成果。

天帮忙、人努力,各级政府实打实的补贴也给农民种田打了一剂强心针。“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一亩地110.18元,两次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分别是每亩19.47元和18.6元。‘一喷三防’政府组织了两次,化肥一亩地补偿11公斤。”王现柱掰着指头细数。

稳政策也就稳住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卫辉市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5520万元,发放两次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1900余万元,全省累计下达27.18亿元补贴实际种粮农民。

在蓄滞洪区采访,处处可闻丰收喜讯,听到种粮大户和农技人员说得最多的词就是“逆袭”。其实,何止是蓄滞洪区,全省8500万亩小麦从开局不利、转化良好再到丰收在手,哪一步不是“逆袭”!

(资料图片)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