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关注 > 正文

快看:“诗”与远方一路“风”行

□本报记者 张体义

6月20日,济郑高铁濮郑段开通,河南高铁“米”字率先成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濮郑一线牵,文化悠久传。濮阳、郑州都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濮郑高铁经过的浚县也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新乡、滑县等高铁所经古邑新城,皆是文化底蕴深厚之地。

濮阳文化厚重,有“颛顼遗都”“帝舜故里”之称,被中国古都学会命名为“中华帝都”。1987年在濮阳出土的距今6400多年的蚌塑龙形图案,被誉为“中华第一龙”,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据此命名濮阳为“华夏龙都”。濮阳杂技享誉中外,是著名的“中国杂技之乡”。

郑州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为中华文明5000多年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实证地,这里有距今1万年的李家沟遗址,8000多年的裴李岗遗址,6800多年的大河村遗址,5300多年的双槐树遗址,4100多年的王城岗遗址,3600多年的商城遗址,可以说集华夏文明孕育、形成、发展的缩影于一身。郑州有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故里,历史上曾五次为都,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大地诸侯林立,郑国定都新郑,卫国早期建都鹤壁,中期迁滑县、浚县一带,晚期定都在濮阳。百家争鸣,文化繁荣,郑国、卫国以“郑卫之音”闻名当时,享誉后世。

《史记》中记载,孔子编纂了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305篇中有《国风》160篇,其中《郑风》21首,《卫风》10首,有学者认为加上《邶风》《鄘风》,《卫风》达到39首。

《郑风》《卫风》史称“郑卫之音”“郑卫新声”。诗歌、音乐神奇地将郑地、卫地联系在一起,如今高铁又和诗歌音乐一道将沿线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穿珠成链,让文化的纽带更加紧密。

《郑风》《卫风》热情、大胆,直抒胸臆,尤其是其中的爱情诗,描绘了纯洁、热烈、真挚的爱情。各国“风”诗,多是短小歌谣,而《郑风》《卫风》中却有一些大段的分节歌,可见其音乐结构的繁复变化。“郑卫之音”不仅在当时独领风骚,还受到历代诗人的喜爱。白居易有诗曰:众耳喜郑卫,琴亦不改声。

“郑卫之音”为什么风格一致?专家分析说,郑州是商朝早期都城,安阳是商代晚期都城,西周时期,郑国、卫国都聚集有大量的商族人,商族人善于经商,商业文化流行,他们的音乐与宫廷雅乐相比,新奇、活泼、富有世俗味儿。

《卫风》有云: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如今高铁开通,穿越黄河已是“分分钟”的事情。

古老的卫国帝丘已经掩埋在黄沙之下,热情浪漫的“卫风”依然在大地上传扬。濮阳创作的诗经国乐剧《大河恋歌》持续演绎龙都人的浪漫情怀。

《郑风》曰: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巍峨的郑韩故城还在,新郑“郑风苑”里风景如画,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舞台上“郑风”的旋律飘荡。

“郑卫之风”,在历史和现代的时空里交响共鸣,濮阳和郑州这对文化名城CP因高铁成功牵手,再谱新篇。

高铁通达,“龙都”沸腾,濮阳这座“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变得更加令人神往。

“米”字核心,高铁赋能,郑州这座古都正在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征途上阔步前行。

商都郑州,帝丘濮阳。桑间濮上,溱洧之间,再结良缘,共谋发展。

让我们乘坐高铁,一起聆听“郑卫之音”,抵达诗与远方。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

热门资讯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