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本报记者 周青莎
“天气热,注意身体啊,水果店的门店找好了没有?”6月25日,开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司法局社区矫正办公室主任张丽萍拨通了手机上一个熟悉的号码,电话那头传来欣喜的声音:“谢谢张主任,让你惦记我的事了!”“不用谢,我继续帮你留意着,有合适的位置就告诉你。”
让张丽萍牵挂的是曾经在她辖区内参加社区矫正的前服刑人员姬某。姬某因为贩卖毒品被法院判处4年有期徒刑,由于她身患严重的哮喘病和其他疾病,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法院决定对她暂予监外执行。
张丽萍仔细了解了姬某的家庭情况,得知她文化程度低,家庭经济状况较差,法治意识淡薄,走上犯罪道路后自己也十分后悔。于是,张丽萍经常找她谈心,耐心地对她进行教育感化,帮助她深刻认识毒品的危害性。
“我记得第一次来社区矫正中心,张主任看我走路喘不过来气,赶紧扶我坐下,还给我端来一杯温水……”虽然时隔5年多,姬某对这一幕依然记忆犹新。
除了每个季度的定期走访,只要是传统节日,张丽萍的电话就准时打来,“家里有啥困难只管说,我们能帮的一定尽力帮。”亲切的问候和关心,让姬某倍感温暖,重新点燃了对生活的希望。
对于涉毒矫正人员,张丽萍和同事没有歧视,反而更多了一份细心和责任感。“他们中绝大多数都是因为对毒品缺乏认识才误入歧途,比如有的农村老人根本不知道种几棵罂粟是犯法的。”为此,社区矫正中心的工作人员专门开展有针对性的普法宣传,制作通俗易懂的宣传彩页,到农贸市场、集市上进行分发和宣讲。
“社区矫正工作责任重大,而且很繁琐,没有足够的耐心和热情干不好。”张丽萍说,每当看到矫正人员接受完教育和惩戒重新踏上社会,生活步入正轨,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