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关注 > 正文

滚动:改革创新建立专业护理团队 商城县汪桥镇的特困老人笑了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肖风伟通讯员祝鹤


(资料图)

盛夏的一天,信阳市商城县汪桥镇邓家村,“老爱笑”护理人员工作结束正准备离开,被老人孙友堂拦住:“吃了西瓜再走吧!”

当天是这位独居老人72周岁的生日,护理人员带了蛋糕、水果来为他庆生。烛光里,孙友堂眼角的皱纹里堆满了笑意。

改革创新,建立专业特困人员护理团队

“老爱笑”是汪桥镇为照顾特困供养人员而成立的专业护理团队,全镇特困供养人员被划分为5个片区,10名护理员两人一组分为5组,分头帮他们打扫卫生、铺床叠被,陪他们聊天,帮行动不便的人员剪指甲、洗头、理发、就医。

“我们镇现在接受特困供养的有350多人,住在养老院里的有20多人,其他的都是我们护理人员到他们家里照顾他们。”汪桥镇社会服务中心主任易淑胜说。

今年1月,商城县特困供养人员照料护理改革试点(汪桥镇)正式启动。为确保护理质量,镇政府实行每月一抽查、半年一普查,定期考核。

在汪桥镇双桥村,特困供养人员杨祖全正对着一扇方窗弹电子琴。双桥村党支部书记蔡崇福介绍,杨祖全今年55岁,全身瘫痪了30多年,“以前的他经济条件和居住环境,特别是精神面貌,都非常差。自从有了‘老爱笑’团队,护理人员定期来给他洗头、叠被子、打扫卫生,他的变化特别大,环境卫生好了,人也精神了,经常弹弹曲子,像换了一个人。”

注重精神面貌,让笑容成为被护理对象的常态

“我们不只要解决特困供养人员的吃住问题,还要关注他们的精神面貌,让他们有尊严地生活!”商城县委副书记、汪桥镇党委书记朱国鹏说。基于此,他为护理团队取名“老爱笑”——要让笑容成为被护理对象的常态。

为避免以往供养模式的弊端,朱国鹏特别注重护理人员的人品,报名的30多人,最终经过层层筛选,只留下约一半,“我们更看重周边乡邻、群众对他们的整体评价,必须有爱心、善良、工作踏实。”

“未来,我们将利用现代技术,给护理对象做一个一键按钮,急救、买菜、代购,遇到困难只要按一下按钮,我们一键到达。”朱国鹏说,希望这种护理服务更细致入心。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 专业护理 改革创新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