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资料图】
乡村振兴,规划先行。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从2019年7月15日开始,我省先后实施“乡村规划千村试点”“百镇千村规划”工程以及“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示范村村庄规划编制试点活动,加快推进“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打造了一批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美丽乡村。
目前,全省4.58万个行政村中,1.4万个村庄有了实用性村庄规划。通过村庄规划,许多村庄从衰败到焕发勃勃生机,农业、农村、农民在乡村振兴的洪流中发生着巨变。
单拐村红色村庄展新颜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谭勇
“闺女,又来了!”7月14日,杨伟敏又来到濮阳市清丰县单拐村,这瞅瞅、那看看,呼吸着新鲜空气,感受着乡亲们的淳朴热情。
单拐村旧貌(上图)
单拐村新貌(下图)
“我从小就是在附近村里长大的,这里有我童年的美好回忆。”杨伟敏笑着对记者说,当年单拐村给她印象最深的就是妈妈嘴里常说的老革命根据地。
单拐村历史悠久,保存有较为完整的革命旧址和一定规模的历史遗迹,前几年缺乏规划利用,未能激活村庄的内在价值。
2019年,“80后”的杨伟敏作为濮阳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一名工程师,有幸成为我省“乡村规划千村试点”工程1500多名规划设计师中的一员,被濮阳市自然资源局派到单拐村。已退休老村长的话让杨伟敏至今记忆犹新:“希望这次规划能给村庄带来巨大的变化。”
“单拐村作为历史文化名村,规划不能破坏村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而是在原有基础上,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杨伟敏说,基础设施和产业宜设置在村庄外围,服务于生产生活需求。
在传统规划手段的基础上,统筹好保护利用和传承的关系,杨伟敏和同事们也做了一些创新:以点带线,以线带面。
说干就干,从“门”做起。“我们重点打造村庄的主入口,利用主入口花坛布置了迎宾景墙,预计明后年就能看到建设后的效果,同时把拥堵的停车场规划至主入口东侧。”杨伟敏带着记者来到单拐村纪念馆门口,原来拥堵的停车场如今变成了大片绿地,旁边还有红色文化会客厅。
如今的单拐村,形成了以“红色旅游+极限运动”为主轴线,延伸红色培训、军事体验拓展基地等多种新业态,不但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还为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为村庄输入发展动力。
杨伟敏说,她和同事们已经把这几年的照片整理成册,更有利于观察村庄的变化,持续不断地提供技术帮扶。
看到自己规划的村庄美丽“蝶变”,杨伟敏说,这是她最幸福的事。
米屯村 以“厨”为媒兴乡村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晓波
7月13日,临近中午,长垣市蒲西街道米屯村美食广场上坐满了人。旁边的米屯印象民宿,中式园林设计,古色古香。
米屯村旧貌
与其他美丽乡村一样,米屯村道路整洁、白墙黛瓦、林木葱葱。不过,米屯村也有自己的金字招牌:河南省厨师名村。
米屯村的精准定位源于3年前的那次乡村规划。2019年7月,我省实施“乡村规划千村试点”工程,米屯村以其独特的厨师文化被选为试点。
“有了规划,村里才知道该干啥、该咋干。”米屯村党支部书记牛培强专门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和郑州蓝图土地环境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给村庄做规划。
米屯村新貌
杨盼龙是郑州蓝图土地环境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的规划师,全程参与了米屯村的规划设计,对米屯村了如指掌:米屯村是长垣厨乡文化的典型代表,全村现有厨师108名,每6户就有1名职业厨师;米屯村下属的自然村历史遗存丰富。
结合村庄的人才优势、文化资源以及村民的意见,米屯村被规划定位为“厨师之乡,美味米屯”,打造以厨乡文化、龙山文化和地方民俗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传承与特色体验地。
3年来,米屯村“厨师名村”的名头越来越响。米屯村改造提升了美食广场,举办了两届“厨乡米屯厨娘大赛”。每年,米屯村可从美食广场经营收入中分红10万元作为村集体收入。
村里成立了厨香餐饮文化有限公司,对农村妇女开展餐饮服务技能培训。“通过培训,20个人拿到了初级烹调师证,5个人拿到了服务大师证,很多人在县城的饭店里帮厨,一天能挣200元。”牛培强说。
村里还挂牌了长垣市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孩子们在这里可以体验美食的制作过程,感受源远流长的餐饮文化。
在米屯,美食与文化相遇,处处散发着烟火气。
三合村 手绘小镇入画中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一帆
7月13日上午,雨后初霁。嵩县黄庄乡三合村,青翠的山林蒙上了一层薄雾,做旧的夯土院落前,写生的人们三五成群。
三合村旧貌
“青山层层环绕,汝河蜿蜒而过,民居散落在山间,入眼处皆是风景。”在郑州开办画室的王晓飞,每年都会带领学生来此写生。
然而,大自然鬼斧神工雕琢出的这份美丽,却曾是三合村发展的“瓶颈”——位于伏牛山深处,地势崎岖,交通不便;人均耕地不足1亩,而且都是“地在墙上挂,旱涝都害怕,一场大雨下,要啥都没啥”。
2016年,三合村在乡贤冯亚珂的带动下开始建设美术写生基地,打造“手绘小镇”。“但没有科学规划,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三合村党支部书记武淞生坦言。
三合村新貌
三合村在2019年迎来了发展东风。这一年,全省“乡村规划千村试点”实施,来自洛阳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凌犀,成了这里的“乡村造梦师”。
初到三合村,凌犀先来了一场沉浸式调研。骑着三轮车,走遍18个自然村,挨家挨户询问村民的实际需求。几个月后,凌犀为三合村谋划了发展定位:以绘画写生为主导,打造豫西山水旅游、研学度假、写生创作的特色艺术小镇。“具体来说,就是在著名古村落豆腐店打造文创写生的核心区;把村南部的高山峻岭打造成户外探险的徒步越野区;在北部山区结合古民居改造,打造康养民宿度假区;西部展现乡村风光,打造农业观光体验区。”凌犀说。
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强硬件”,统一村居风貌打造特色写生景观“升软件”。经过科学规划和升级改造后的三合村,每年接待写生团和游客超过4万人,目前拥有民宿40余家、床位600张,带动400多人就业增收。
“今年近郊游特别火爆,我们新规划的露营区域已经开始建设。水上稻田餐厅也将开业迎客。”凌犀对三合村又有了新期待。
中山铺村 留住砖瓦间的灵气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运海
青砖、灰瓦、马头墙、木格窗……走进信阳市平桥区平东街道办事处中山铺村,一幅豫南民居风景画映入眼帘。
但在几年前,这个村房屋还是红砖红瓦的“火柴盒”建筑,垃圾围村,污水到处流,一幅衰败景象。
中山铺村旧貌
变化始于2017年。当年中山铺村所在的区域,被地方政府规划为一片商业区。多数人认为,中山铺村应该拆掉老村庄建商铺。但平桥区委、区政府却另有考虑:中山铺历史悠久,西汉时期这里曾是钟武侯国,设置钟武县,建县历史已有2000多年。如果把村庄打造成美丽乡村,既能留下一片乡愁,又是对“都市村庄”的一种新探索。
建设美丽乡村、打造中山铺古镇,重任落到了曾参与郝堂村规划建设的乡村规划师李开良身上。
李开良给中山铺村改造定了一个目标:房屋打造成豫南民居特色。定下一个原则:不扒房、不砍树、不挖山、不填塘,保留农村街道和房屋的基本结构,留住乡愁。
中山铺村新貌
豫南民居的特色是什么?李开良总结的是:木格窗、小布瓦、狗头过道、清水墙。
中山铺村开展了“修旧如旧”大行动。原来的铁窗户或铝合金窗户改成了木格窗,大红瓦变成了小布瓦,院墙的大铁门变成了狗头门楼。平房起了屋脊,房屋内墙不粉刷白灰或水泥,变成青砖裸露的清水墙。
“要明白一砖一瓦都有灵气。只有激发了这种灵气,实现了建筑与人的对话,才能留住乡愁。”李开良说。
为了留住乡愁,中山铺村在改造中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乡村记忆和符号。
一户村民住房前有一棵40年树龄的广玉兰树。因为紧靠街道,影响交通,很多人主张砍掉。最终,在李开良的坚持下,这棵树被保留下来,而且还专门在楼房的二层阳台上开个“天窗”,供树生长。
中山铺村如今焕发了新生机。村庄美丽如画,成为豫南民居的新地标。村民用上了自来水、天然气、水冲厕所,过上了便利的高品质生活。但他们仍能像过去一样,端着饭碗,蹲在家门口与邻居边吃边聊。(本版图片均为受访单位供图)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