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张弋/文受访者供图
烟柳画桥,绿水行舟,河畔茶坊,帧帧美如画……想沉浸式体验一番宋朝烟火气?河南博物院这就给你安排“穿越卡”!
【资料图】
前不久热播的《梦华录》,除了男女主的“神颜”外,这部剧也为人们提供了一场关于大宋风华的想象:大宋百姓,除了高雅的琴棋书画诗酒花,还有路边瓦子勾栏。在《水浒传》中,市井中最热闹的地方就是瓦子勾栏。郓城就有一处瓦子勾栏,“每日有那一般打散,或是戏舞,或是吹弹,或是歌唱,赚得那人山人海价看。”和现在的娱乐城差不多。
想体会真正的大宋风华?一起走进博物院,看看1000多年前宋人留下的文物。
你熟悉的相扑是最受宋人欢迎的表演
看到“相扑”俩字,你是否想起了日本国技?其实,相扑表演是宋代瓦子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中,最受欢迎的表演之一。在《水浒传》中,燕青是作者钦定的天下第一相扑高手,还有没面目焦挺、蒋门神也都是相扑高手。
宋代相扑到底啥样?我们可以从河南博物院馆藏的绿釉相扑俑上了解一二。
这二俑赤脚,头系发髻,身束腰带,绷护裆带,弓步俯身,和日本相扑选手的穿着差不多。居上者上体饰有阴线圈,昂首张口,皱眉瞠目,右手扒着对方的臀部,左手抱腰,力决胜负。居下者也不甘示弱,面部向内,双手紧紧扒着对方,奋力挣脱。俑身饰阴线圈似象征大汗淋漓,汗珠如豆,更增添了二者相持不下、难解难分的紧张感。
宋朝相扑艺人也是各种表演艺人中最多的。据《都城纪胜》《梦粱录》《武林旧事》诸书记载,仅南宋临安城一地就有著名的相扑艺人五六十之多。南宋时期,在瓦子勾栏里一直都有女子相扑比赛,并且还是收费展演性质的。相扑也是宋代宫廷宴会娱乐的压轴节目。
北宋男足是史上最强“国足”
足球这项运动,最早叫蹴鞠,据说从战国时期就有了,汉代形成一股蹴鞠热潮。到宋代,蹴鞠就已经成了全民运动,和“国球”差不多。在宋代,就连三岁孩童都是足球迷。如果在当时搞个世界杯,宋能拿个冠军吗?谁会是大宋梅西呢?
河南博物院馆藏的这个白釉黑彩蹴鞠图瓷枕,上面画了一个正在蹴鞠的童子。童子头梳双丫辫,正全神贯注地“颠球”。
这种图样,也叫婴戏纹样,从宋代开始流行。宋以来,战乱频繁,社会长期动荡不安,人口数量急剧下降。唐代开元二十八年全国的人口为4844万,到天宝十四年增至5291万人,而到北宋元丰三年,全国人口为3330万人。
而中国自古以来有“多子多福”“门丁兴旺”的风俗愿望,这种观念大大推动了儿童题材的创作和流行。
宋人有多雅?他们的酒瓶,如今被我们拿来插花
装扮一间古色古香的书房,桌案上一定要有梅瓶,再插上一枝花,无处安放的高雅立时有了归宿。
与梅瓶有关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宋代,当时被称为“酒经”“经瓶”等,明代称之“酒瓶”“坛子”,清末民初的时候才称为“梅瓶”,并一直沿用至今。
这是河南博物院馆藏的白釉珍珠地划花梅瓶,瓶身被双弦纹线分成三个装饰区域,花朵由五片单层花瓣组成,花朵盛开,露出花蕊,叶子的形状大而伸展。花叶之外用珍珠地装饰,珍珠地的繁密突出了花叶的简单,二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不过要是真想插花的话,不妨试试鹅颈瓶。这是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馆之宝之一的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1987年出土于汝州宝丰清凉寺,这是唯一经考古工作者科学发掘所得的天蓝釉器物,而且是唯一的刻花作品。
去瓦子勾栏玩耍没钱能行吗?
瓦子勾栏毕竟是消费场所,没有钱的消费是不受欢迎的。在那时,老百姓一年也挣不了几两银子,因此铜钱就成了老百姓使用频率最高的货币。
河南博物院这枚大观通宝,铸造于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钱文为宋徽宗亲书的“瘦金体”,从大小上来看,应该是大观通宝当十钱。
当十钱,其实就是能换10个小铜钱的意思。此外根据重量大小,还有小平、折二、折三、当五。但这只是一种理论值,宋钱因钱面上不铸折合钱数,多以钱体大小轻重而论,具体的折值情况则是因时、因地、因事而有所不同。
杂剧在宋朝多“流行”?皇帝都来撰写杂剧词
宋朝老百姓最爱看“演唱会”,单场杂剧能吸引数千人围观。北宋杂剧继承了唐参军戏的传统,又广泛吸收了民间说唱、乐舞等风格,形成一种歌舞与剧情表演相结合的戏剧艺术形式,常与杂技、乐舞一起演出。
北宋时期宋太宗、宋真宗等几位皇帝都洞晓音律、撰写杂剧词。宋徽宗更是在节庆时与百姓共观戏曲演出。
在河南博物院馆藏的杂剧人物雕砖上,我们或许能看到在一千多年前瓦子勾栏里热闹的场景。
雕砖上的五人,从右到左分别是宋杂剧中的“副末色”“引戏色”“装孤色”“副净色”“末泥色”,有人负责插科打诨,有人负责表演舞蹈,引出其他角色,有人专门扮演官员,也有人引领带队,负责安排、调度整个演出,同时也要上场念诵诗词歌赋并演唱。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