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尹江勇
强势攀“高”,2021年,全省38家高新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965.03亿元,以不超过全省0.7%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省GDP总量的11.83%;
锐意求“新”,高新区研发投入强度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4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63.70%,技术合同交易额占全省的五分之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9月2日,记者从全省高新区和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上了解到,“十三五”期间,我省高新区突出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在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中的“主引擎”作用日益凸显。
“四个率先”
探索高新区改革路径
按照“郑州、洛阳、新乡国家高新区(郑洛新自创区)先行探索、其余国家高新区持续跟进、省级高新区复制推广”的改革路径,全省高新区建设实现了“四个率先”——
率先实施以全员聘任、绩效考核、薪酬激励为核心的“三制改革”,改革做法得到科技部肯定;
率先启动以提升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创新引领型企业、人才、平台、机构“四个一批”建设,有效带动全省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率先颁布实施促进功能区发展的政策条例,实现放权赋能、2号公章、新型产业用地(M0)等改革依法开展;
率先组织实施以产业链整体谋划为特征的产业集群专项,将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政策链深度耦合,推动全省科研项目从注重点的突破向产业化链条布局的转变。
通过这些改革举措的探索、跟进、复制、推广,高新区创新发展实力持续提升,各项创新指标领跑全省:2021年,全省高新区内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3202家、5064家,分别占全省的38.19%、33.4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0453.57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63.70%;技术合同交易额125.75亿元,占全省的五分之一。
“五大效应”
彰显主引擎作用
目前,全省已建设高新区39家,其中包括国家级高新区8家,省级高新区31家,省级以上高新区实现了17个省辖市和济源示范区全覆盖。
在当前激烈的竞争格局中,河南要抢占发展制高点,就必须把创新作为发展的战略支点。高新区近年来持续发挥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5大效应充分展现:
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效应”。充分发挥国家赋予郑洛新自创区在改革创新方面先行先试的优势,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破除制约高新区发展的瓶颈和障碍,激发创新活力。
高质量发展的“引领效应”。2021年,全省38家高新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965.03亿元,以不超过全省0.7%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省GDP总量的11.83%;研发投入293.4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到4.21%,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48个百分点。
产业发展的“集群效应”。通过组织实施产业集群专项,已初步培育形成了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超硬材料等一批优势特色创新型产业集群,引领支撑产业转型升级。
创新资源的“集聚效应”。通过协同省内外各方创新资源,促进科技与金融、地方与国家、科研院所与产业的有机融合,为创新引领型企业、平台、人才、机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力军效应”。高新区和高新技术企业承担的我省科研助理岗位开发任务占比超过60%,有效拓宽了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
“三个目标”
指引高新区建设方向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高新区成为各地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促创业的“主阵地”和稳经济促发展的“稳定器”。高新区建设将是我省未来科技工作的重要抓手。
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全省高新区建设将坚持“优化布局、引领带动,对标先进、提级晋位”的发展思路,着力实现三个目标:
一是要提升国家高新区的创新发展能力,实现国家高新区排名持续晋位;二是要做优做强省级高新区,争取更多的高新区进入国家高新区序列;三是要建立高新区后备建设库,在“一县一开发区”优化布局中争得先机,切实发挥好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功能,引领支撑区域经济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 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