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关注 > 正文

每日聚焦:非凡十年 出彩中原·济源篇丨济水之源绽新颜

济源黄河三峡。秦建设摄

济源公路网日益完善。


(资料图片)

南蟒河穿城而过。

济源万阳湖公园。卢天祥摄

济源文化城大气庄重。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济源市摄影家协会提供

济源“长大”了,更美了。济源城市规划展览馆里三幅彩色空间规划图默默诉说巨变:三面环山,济水静卧的建成区面积增大,乡村颜值更高。近年来,济源的道路交通网越来越稠密,生态越来越好,黄河湿地芦苇摇曳、鸟儿嬉戏,森林更密绿更浓。广场、公园、博物馆也越来越多,15分钟便民生活圈、老旧小区改造、直饮水提供,基础设施愈加完善,城市生活更舒适。物质丰富,精神充盈。每一个变化都能感受到城市的发展“温度”,也让人们触摸到幸福的质感。

满城文脉气自华

□本报记者 樊霞 成利军

文化是济源自然流露的城市气质。

在济源中心城区,愚公剧场、文化馆、世纪广场、篮球城、图书馆、济源一中、城展馆、科技馆等大型文化体育设施云集于此。以此为圆心,分布于周边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济渎庙、奉仙观、大明寺、延庆寺舍利塔等熠熠生辉;还有散布于不同镇和街道的市博物馆、红色收藏博物馆、农耕文化博物馆、引沁济蟒工程博物馆、扑克牌博物馆、中国铅工业博物馆等众多博物馆,不断为这座城市的文化气质“增值”。

更不必说红色文化,留庄英雄民兵营纪念馆、杜八联革命纪念馆、晋豫边革命纪念馆、愚公移山精神展览馆等红色展馆,则为这座城市的文化气质增添了许多厚重。

别急,还有呢,在济源玉泉街道陆家岭新村、北海街道纸坊社区、天坛街道宋庄、梨林镇竹峪新村等村(社区),由多方筹资建设的村(居)史馆和农家书屋,如满天繁星一般,时时为这座城市的“颜值”增添着“气质”。

济源是愚公移山故事的发祥地。济源人既讲述着愚公移山故事,也用愚公移山精神打造着这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城市。自2017年开始,济源将每年的6月11日设立为“愚公移山精神纪念日”。2013年,济源将“愚公移山、敢为人先”定为其城市精神。

在愚公移山精神的感召引领下,有了深厚文化要素的持续注入,济源先后获得了首批“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愚公文化之乡”“中国女娲神话之乡”等称号。对于济源来说,这既是一份份沉甸甸的荣誉,也是呈现给世界的一张张文化名片,展示出一个有着独特文化意蕴的济源。

昔日荒山绿满坡

□本报记者 樊霞 成利军

承留镇花石村地处济源南部丘陵地区,当地人俗称南山。近两年,村民发现村子附近的锦鸡、刺猬、野兔越来越多了,就连多年不见的野猪也出现了。尤其到了春夏之交时,南山的10万亩槐花竞相开放,“空气都是甜的呀。”村民聂济发说。

长期居住于此的花石村村民深切感受着环境变化,他们知道,正是林业人一代接着一代干,经过60年绿色接力棒的代代传承,终使荒山变成了林海。

“光秃秃的山不挡水,一下雨就是滚坡水,土越冲越少,不搞绿化,环境只会越来越差。”聂济发深有感触地说。

越是“困难地”,对绿水青山的渴盼就越强烈。血液中流淌着愚公移山精神的济源人决定向“困难地”发起挑战。

“费尽力气种上棵树,往往是一年青二年黄三年见‘阎王’。”回忆当年种树的艰辛,南山林场老工人刘月凯说,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林业人吃冰咬雪,叩石垦壤,终于涂抹出今日片片浓绿。第二代、第三代林业人继续攥紧接力棒在大山之巅奋战,硬是在荒山上植出20万亩人工林。

如今,济源市森林覆盖率达45.58%,居全省第二位。近70万亩人工林每年可增加涵养水源5000万立方米,减少水土流失80万立方米,黄河主河道济源段的水质常年评价为“优”;植物品种达1800余种,野生动物品种达700余种。

被森林包围的花石村如今已是远近闻名的旅游明星村,村民收入也是年年见涨。与此同时,林下经济也在济源快速发展,先后培育了阳光兔业等一批龙头企业,林下经济产值高达6.2亿元。绿水青山,正在济源构建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四通八达路路通

□本报记者 樊霞 成利军

9月6日,几位户外徒步爱好者走在济源南部岭区的坡头镇毛岭村,面对一条三岔路口不知道该怎么走,随即向老乡请教:“老乡,这条路通到哪儿?”老乡幽默地回答:“山西山东也能通,北京上海也能到。”

老乡说的也是实情。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济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不断加大,10年间累计完成投资141.16亿元,累计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469公里,提前实现了20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硬化路的目标;公路总里程达3710公里,路网密度达1.91公里/平方公里。

普通公路网结构更加完善的同时,高速公路网络也正在济源加速形成。

当天,站在济源五龙口镇太行山一处山头上,脚下的二广高速和208国道比肩而行,大货车、小轿车川流不息。

近年来,济源先后修通济焦、济晋、济洛、济运等高速路。2020年济源至阳城、济源至洛阳西等高速公路又相继通车,2021年,沿太行高速焦作至济源段、沿太行山高速公路西延、沿黄高速武陟至济源段、济源至新安高速公路4条高速同步列入河南省高速公路网规划并开工建设。呼南高铁焦济洛平段项目已列入国家“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济源人民的“高铁梦”将不日实现。

繁花似锦新城郭

□本报记者 樊霞 成利军

“我们的城市像个大公园。”9月6日早上,刚刚跑完一个“半马”的济源市民赵济阳说:“绿地多,氧气足,最适合健身运动。”

“我来济源工作5年了,感受最深的是这个城市管理‘很细心’——道路宽阔平坦,广场上的直饮机很方便,公园的长椅常年干净……”正在世纪广场散步的市民黄海燕给记者列举这个城市的“细节”之处。

像赵济阳一样,每天清晨唤醒这座城市的是公园、河边人们运动的脚步声和笑语。和黄海燕一样,从外地来本地工作的人也感叹:拿下中国人居环境奖,济源当之无愧。

济源三面环山,森林覆盖率高,浓浓淡淡的绿色随时撞入眼帘。近年来,济源始终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加强城市精细化智能化管理,下足绣花功夫,“绣”出了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绣”出了济源人无比热爱的新家园。

济源城市有多美?蟒河、湨水穿城而过,顺带连结起五指河、盘溪河、珠龙河等支流,又将两岸的清趣园、望春园等公园游园有效串联,处处河湖相映,碧水清流。古轵公园、蟒河公园、植物园、牡丹园和42个城市游园牵手形成公园体系,移步皆景。

生活在这里有多舒心?仅从2021年以来,济源就改造提升了24个老旧小区,新改建50.7公里城市管网,完成16万平方米河岸绿化,建成23公里健身步道,新建50个篮球场、36条健身路径,建成15分钟便民生活圈。城区河流沿岸景观带建设基本完成,城市宜居度明显提升。

“来济源生活吧”。这是热情的济源人对自己城市最好的推介词。“在绿色低碳高品质发展中为全省作出示范”,站在新的起点,济源正全力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行。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