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记者 陈茁 温小娟 张体义
新发现更多道路及两侧墙垣,进一步揭示了多网格式的结构布局,或为后期城市规划“里坊制”的雏形;首次发现较丰富的制陶遗存……9月16日,作为探索夏文化的关键“钥匙”,我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发布的最新考古成果让夏的面目越来越清晰、丰满。
夏朝是中国历史文献中记载的第一个王朝,它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存在?一代代考古学者扑下身子叩问厚土,揭开层层“无字地书”探寻夏文化密码,把中华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资料图)
河南作为开展夏文化研究的“重镇”,高度重视、全力以赴推进夏文化研究,屡屡取得重大发现与突破。
寻踪夏朝,河南是中坚力量
“我们走路也好干事情也好,都有一个起点。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也必须有一个起点和基石。”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说,夏王朝的确定就是探索5000年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重要基石。
司马迁撰写的《史记》中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历史记载中,夏朝统治的中心区域在中原一带。关于夏代,历史文献记载颇具神话色彩,通过考古发现来证实为信史就显得尤为重要。20世纪50年代,考古学家徐旭生到豫西地区踏查夏墟,发现了偃师二里头遗址。此后,历经60余年几代考古人的艰辛发掘,二里头遗址作为夏朝中晚期都城遗存已成为学界的共识。但全面、系统地揭示夏朝历史,还有许多未解之谜。
打开神秘夏朝之门,河南无疑是中坚力量。2020年,为寻找夏代遗存、拓展对夏文化的认识,国家文物局把河南偃师二里头、登封王城岗等5处遗址列入“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项目的关键性遗址,河南的遗址占整个项目遗址数量的一半。另外备选的8处拟发掘遗址,河南占了7处。“为更好探究夏文化面貌,河南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夏文化相关遗址专项调查,目前初步梳理出相关遗址1000余处。”省文物局局长田凯说。
夏文化研究能否取得突破,人才是关键,资金是重要支撑。从成立河南省夏文化研究中心增加编制30人,到省财政每年拨付2000万元夏文化研究专项补助经费,在资金、人才、政策等全方位保障之下,我省一线考古工地“捷报”频传:
禹州瓦店遗址发现了高规格的大型祭祀遗迹,以及进入夏代纪年范围的城墙遗址;
新密新砦遗址被证明是一处设有外壕、城壕、内壕三重防御设施,中心区建有大型建筑的夏代早期大型城址;
叶县余庄遗址发现龙山时代古墓葬,陪葬有大量极其规范、带有礼器性质的陶器,是后代列鼎列簋制度的萌芽;
淮阳时庄遗址发现夏代粮仓……
除了丰硕的田野考古成果,我省还启动“夏文化与中华文明主根主脉的形成研究”等10余项综合研究课题,形成了200余篇重要学术文章,为探讨夏文化提供了理论支撑。
多学科协作,拨开夏代历史迷雾
夏代先民,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他们的主要口粮是什么?用什么买东西?文献记载不详,神话传说虚妄,但在多学科综合考古中,这些都变得可触可感。
从田野到实验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环境考古、冶金考古的科技手段,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夏代人的生活画卷。
“龙山至二里头时期,河南地区的农业生产延续古代中国北方以粟黍为主的旱作农业传统,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通过对河南夏文化相关遗址的植物遗存浮选分析,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蓝万里博士认为,夏朝时期,稻作已经相当普及,大豆的栽培进一步强化,小麦开始出现并日趋重要。粟、稷(黍)、稻、麦、菽(大豆)的“五谷”传统格局已经形成。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周立刚以郾城郝家台、叶县余庄、禹州瓦店等三个龙山到夏代遗址的人骨开展稳定碳氮同位素和锶氧同位素分析发现,郾城郝家台遗址的先民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食谱特征,分别以粟或稻为主粮。
“这一研究结果表明,这群先民‘幼年’时期都不是本地人,发生过整体迁移活动”。周立刚说。
贝币是中国最早的货币之一,那么,贝壳是何时开始充当货币的?
《史记》记载,夏代曾将龟壳、贝壳用作货币。考古发现证实了这一点。夏至商代早期,出土的货贝范围广泛,二里头遗址发现128枚;商代晚期出土的数量更庞大,主要集中在河南地区,其次在河北、山西地区。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科技考古室主任侯彦峰副研究员从动物考古学角度分析说,夏代很可能已经开始使用贝壳当货币。
碳十四测年等科技手段更加广泛地运用到考古工作中。禹州瓦店遗址城墙始建年代经碳十四测定为距今4100—3900年,恰好与夏王朝建立初期的时间相吻合。多学科考古逐渐改变着传统考古的面貌,“寻夏”之路更加宽广。
走近公众,二里头遗址“火”起来
中国最早的“紫禁城”、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多年来,二里头遗址不断刷新着“中国之最”,成了考古界当之无愧的“网红”。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领队赵海涛说,二里头遗址开创了历史新纪元,中国历史从二里头文化之前万邦林立、多元竞争的邦国时代,进入众星捧月、一枝独秀的王国时代。它和之后的商周文明一同构成了早期华夏文明主流,确立了华夏文明的基本特征。
“探索夏文化,二里头遗址是‘龙头’支撑。”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刘海旺说,探索夏文化的起源、发展、繁荣、衰落、被商文化继承的历史进程,应以二里头遗址的文化内涵为中心、关键和参照系。同时,应该做好夏文化成果整理研究、阐释和传播工作,走进公众,提高夏文化关注度、参与度与保护度。
擦亮二里头文化IP,让“夏”深入人心。出土于二里头遗址的夏代晚期镶嵌绿松石兽面纹牌饰,今年7月底在上海博物馆“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甫一亮相,便惊艳八方游客。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开馆后就成为“网红”打卡地。展览、宣传活动为公众揭开了“华夏第一王都”的神秘面纱,为世界架起了探索中华文明源头的桥梁。二里头考古遗址公园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央视播出的文博综艺节目《中国考古大会》又一次聚焦二里头遗址,带领观众触摸“中国最早王朝”,在考古人员娓娓道来中,激起人们的自豪与自信,这也是“行走河南·读懂中国”鲜活的表达。
加快推进二里头申遗,举办高规格文化研究论坛、夏文化研究系列学术讲述、夏文化专题展览,推动夏文化普及读物出版……夏文化正在以多姿多彩的方式展现于世人面前。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