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刘瑞朝 侯冰玉
明代州桥演示图
有河,便有桥;有桥,便有人;有人,便有诗。桥梁,可以是一座城市的地标,不仅是世俗意义上的,也是文学意义上的地标。扬州的二十四桥,南京的朱雀桥,更知名的是洛阳的天津桥,长安的灞桥,和成都的万里桥,开封的州桥,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自然成为文人墨客青睐的对象。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趁开封北宋州桥遗址重大考古成果发布之际,大河报•豫视频为大家盘点历史上部分知名的地标性的桥梁建筑。
开封北宋州桥遗址出土的石壁
【州桥】王安石曾在州桥上踏碎月光 附近的酒楼亢奋诗人的神经
我们知道,州桥修建于唐德宗年间。而同时代的诗人王建,就有一首描述州桥的诗。
“千里河烟直,青槐夹岸长……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汴路即事》)这里的津桥,即为州桥。州桥位于当时汴州城的中心,王建描写了汴河两岸商业贸易的繁荣景象。
以州桥为名的宋诗,还有一首比范成大更早的,即王安石所作的《州桥》。全诗为“州桥踏月想山椒,回首哀湍未觉遥。今夜重闻旧呜咽,却看山月话州桥”。
和孟元老一样,王安石也是异地异时的回忆。彼时,晚年的他已退居金陵,追念旧游,怀念汴京,想起州桥的明月,仿佛发生在昨天。
宋徽宗、李师师、周邦彦“三角恋”的八卦故事,为人所津津乐道。李师师是北宋末年的青楼歌姬,根据传闻,她深受宋徽宗的喜爱,也得到著名词人周邦彦的欢心。
周邦彦有一首知名的写送别的《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这里的“隋堤”,便是唐时的隋唐大运河,北宋时的汴河。州桥两侧的汴河两岸,柳树成荫,自然少不了在此处折柳送别的场面了。
《东京梦华录》中关于州桥的记载
州桥的正名为天汉桥。从北宋诗人华镇所作的《崇宁元年五月十六日天汉桥月下闲步》,可以窥见宋徽宗年间州桥周边的布局和景致。
“双阙高寻佳气耸,三街平衬绿槐长。沈沈琳馆东西迥,袅袅珠楼左右光。”其中首句就印证了孟元老的记载,“州桥之北岸御路,东西两阙,楼观对耸”,州桥位于御道之上,向北能看到内城高耸的宫殿,道路两侧是初夏时节茂盛的国槐。州桥两边,远处是宫楼道观,不远处则是各种酒楼,喧嚣热闹的声音,震荡着楼内的灯光。
而与欧阳修同时代的诗人梅尧臣,也有一首写州桥的诗,开头便是“堤上残风雪,桥边盛酒楼”,可见州桥是当时都城的一处繁华所在,酒楼很多,正好印证了孟元老的相关记载。
洛阳天津桥经过修缮的遗存,图片来源于网络
【天津桥】洛水东西贯神都 天津一桥入唐诗
州桥,更多沉浸于北宋的酒香之中,偶尔泛出于诗句之中,而洛阳的天津桥,则成为了唐诗中的“常客”。
天津桥所处的位置,和州桥类似,由此彰显了其重要性。天津桥始建于隋代,隋唐时期,天津桥横跨于洛河之上,是洛河两岸的交通要道。洛河穿城而过,天津桥一桥横跨南北,正西是神都苑,苑东洛河北岸有上阳宫,桥北是皇城(太微城)和宫城(紫薇城),桥南则是里坊区,繁华自不必说。
乾隆十年刊本的《洛阳县志》记载,“天津浮桥在洛水上,唐时游观极盛,多见于诗”。李白就有“忆昔洛阳董糟丘, 为余天津桥南造酒楼”,可见当时的天津桥附近,也是有供文人墨客、公子王孙喝酒纵乐的酒店的。
中唐诗人孟郊在《洛桥晚望》中写道,“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他写的是寒冬时节,雪霁天青,冷风明月之下,他站在稍高于附近地面的天津桥上,视野开阔,看到了远处的嵩山。
白居易对天津桥也多有歌咏。在《晓上天津桥闲望偶逢卢郎中、张员外携酒同倾》中,他写道,“上阳宫里晓钟后,天津桥头残月前”。可知天津桥距离上阳宫并不太远。
一直到北宋时候,天津桥也并不冷清。“园林闲近水,殿阁远横秋。浪雪暑犹在,桥虹晴不收。”(《天津闲步》)天津桥附近的园林、殿阁依然有不少,而河水荡漾,桥体如虹,颇有诗意。
到了明清时期,“天津晓月”成为了洛阳八景之一,获得了很多文人骚客的题咏。“桥下水泠泠,天边月未暝。余辉明古渡,残魄伴疏星”(沈应时《天津晓月》),“飞虹既委壑,啼鸟不堪闻。独有寒空月,长流宛洛濆”(刘贽《天津晓月》》),“古桥余胜迹,侵晓一闲游。虹影潜何处,蟾光静欲流”(刘衍祚《天津晓月》)。
根据三首诗在《洛阳县志》中排列的顺序,可知作于同一时期。
西安灞桥遗存,图片来源于西安是灞桥区人民政府网站
【灞桥】灞桥成了送别桥 桥边柳枝攀折多
若论文学地位,灞桥明显要高出天津桥一头。这是因为,灞桥与折柳送别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后来成为了文学作品当中著名的代称之一,出现在多种文学体裁之中。
灞桥的历史,要更为悠久。它位于西安市城东,春秋时期,秦穆公将滋水改为灞水,并在其上修桥,桥因此而得名。隋唐时期的灞桥,位于早起灞桥下游数百米位置,一直沿用到宋代,到元代时废弃。它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多孔石拱桥。
在唐代,灞桥设有驿站,送别亲友时,多在这里分手,有时还折柳相赠。
正所谓“年年伤别,灞桥风雪”。“初程莫早发,且宿灞桥头”(岑参《句》),“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裴说《柳》),“灞桥晴来送别频,相偎相依不胜春”(顾云《咏柳》);
“折杨柳,灞桥西,去日同君上柳堤”(曹勋《折杨柳五首•其三》),“依依灞桥怨别。正千丝万绪,难禁愁绝”(高观国《解连环•其一•柳》),“翠拂晴波,烟垂古岸,灞桥春色”(高观国《杨梢青•柳》)。
这样看来,灞桥与其说是一座送别桥,还不如说是一座柳桥,往往在吟咏柳树时被提起。
上世纪40年代的万里桥,图片来源于网络
【万里桥】相距扬州有万里之遥 杜甫草堂便在不远处
成都的万里桥,知名度也不算太低,而且和几位著名的唐代诗人相关。
万里桥是当年诸葛亮送费祎出使东吴的地方。宋代刘光祖在《万里桥记》中有记载,“古今相传,孔明于此送吴使张温,曰:‘此水下扬州万里’”。情节类似,但人物有别。
万里桥被杜甫写进诗里,是因为万里桥距离草堂很近。“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狂夫》),杜甫的草堂就在万里桥的西边。再比如,“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野望》),前句为远望,后句为近观,远近相对,也可见杜甫的居所与万里桥相近。
曾任嘉州刺史的岑参,也写到过万里桥,“成都与维扬,相去万里地……楚客过此桥,东看尽垂泪”(《万里桥》)。后世的刘禹锡,亦有“凭寄狂夫书一纸,家住成都万里桥”(《竹枝》)的诗句。
万里桥位于成都南门附近,到了明代,依然有人题咏。明代文人钟惺记载,“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点出了其位置。
到了南宋时期,陆游笔下的万里桥,具体了起来。“成都城南万里桥,芦根蘋末风萧萧”(《临别成都帐饮万里桥赠谭德称》),“晓出锦江边,长桥柳带烟”(《晓过万里桥》),万里桥和锦江内的草色柳烟,融进了诗意的意境之中。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