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锦豪和张阳光在比赛现场受访者供图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王丹
一技之长,能动天下。
11月27日,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奥地利赛区比赛落幕,代表中国参赛的郑州商业技师学院学生张阳光、刘锦豪喜获混凝土建筑项目铜牌,实现了郑州市在世赛项目上奖牌“零”的突破。
两名00后“小将”首次出征世赛,如何突出重围?竞赛体量大、体能要求高,克服了哪些挑战?11月29日,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连线他们,讲述青春奋斗的故事。
20小时建筑作品成型00后“小将”勇夺奖牌
世界技能大赛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其竞技水平代表了当今职业技能发展的世界先进水平。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为2022年上海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替代活动。混凝土建筑项目为双人赛项,本次共有来自世界各国的7支代表队14名选手参与比拼。
11月29日,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致电刘锦豪的时候,他和张阳光仍在维也纳,再过两天完成核酸检测后就能启程回国。提起在异国他乡的备战,两个人坦言很开心夺得奖牌,但比赛也遭到奥地利东道主本土作战及欧洲强队的“围攻”,还是稍感遗憾,“其实,冲着金牌来的!”
混凝土建筑项目竞赛体量大、工序复杂,选手要在3天20个小时内完成识图放线、模板制作和安装、浇筑等任务,最终成型的是一个高标准、高精度、高颜值的建筑作品。大概相当于建一间“精致”的房子,尤其对墙的密实度、光洁度和水平、垂直度等有严苛的标准,有些误差不得超过1毫米。
“比如,浇筑时,不可快也不能慢,注入后会不断产生气泡,要经过多次高频振捣让气泡‘吐’出。趁着混凝土还‘软’,细细抹平,让表面不留痕迹……”刘锦豪说,为了避免失误,他们俩每天都会和专家组视频会议,一起展开技术要点探讨。
技术要求高,体能消耗也很大。混凝土建筑项目比赛,需要用到的材料特别多,需要人工搬运,像铝模板每块有40斤左右,多卡模板每块50斤起步,一场比赛下来,要搬运几吨原材料。为了备战决赛,两人加大体能训练力度,天还未亮就开始长跑训练,保障组还贴心准备了“特别餐”增强营养。
训练图纸密密麻麻“工匠精神”引领他们不断向前
4年前,刘锦豪中考失利,在家人“不如学一门技艺”的劝说下,从家乡周口来到郑州商业技师学院学习,并认识了老乡张阳光。通过对建筑技能的不断学习,“工匠精神”在两个小伙心中激起涟漪。
为了能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两个人一路“过关斩将”,从学校选拔赛中脱颖而出。之后,两人代表学校参加混凝土建筑项目,通过市、省、国家级层层选拔,最终进入国家队集训。在广州、杭州等多个集训基地,他们从不敢松懈,走到哪里桌上总是布满密密麻麻的图纸,上面记录着在训练过程中摸索、思考的问题,以及他们的任务分工。
“高强度的训练,练就了日臻精湛的高超技艺,塑造出精益求精的匠人品质。”指导老师李老师说,张阳光曾两次入选该项目国家集训队,在赛场上能够灵活应对各种变化,刘锦豪聪明又勤奋,领悟能力很强。两名选手互相支撑、互相鼓励,凭借扎实的基本功、默契的配合度最终代表中国站上世界技能大赛的领奖台。
留校任教希望带出更多技能人才
根据“智汇郑州”人才工程相关政策,将对获得世界技能大赛金、银、铜牌和优胜奖的选手,分别给予200万元、50万元、20万元、10万元奖励。
“奖金还没怎么想,每天就是琢磨提升自己的技能。”说起奖金,刘锦豪嘿嘿笑了起来。
说起职业规划,刘锦豪和张阳光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留校任教,别看他们才22岁,却有了满当当的打算,希望在教学中引领学生创新,激励更多学子走技能成才之路,“如今,技能人才各个方面的待遇都在提升。”
据了解,为解决长期以来技工院校毕业生待遇不公、学历歧视、晋升渠道狭窄等问题,2018年开始实施的《河南省职业培训条例》规定,全日制技工院校中级工班、高级工班、预备技师(技师)班毕业生分别参照中专、大专、本科学历,在参加公务员招录、企业事业单位招聘以及确定工资薪酬、职称评定、职位晋升等方面享受相关待遇。
而郑州市“十四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也提出,要积极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实施技工教育“名校建设”战略,加强急需紧缺职业工种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培养,到2025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58万人。
郑州商业技师学院分管就业的负责人称,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痛点是技能型人才缺乏,希望两位年轻人的故事让大家认识到职业教育前途广阔,是通往成功成才的重要途径。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