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成效实 乡村振兴迈大步
——我省全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资料图】
编者按
本报今日聚焦河南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典型经验,解码我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效实、乡村振兴迈大步的特色亮点,推动在典型经验的引领带动下,我省各地高质量发展竞相出彩,共同发力走好走稳中原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之路。
12月11日,冬日暖阳温润,新县境内各景区静谧灵秀,远处山体连绵起伏,居民房屋点缀山水之间,自成画卷。
近年来,新县发展文化旅游,巩固脱贫成果,推动山区变景区、乡村变景点、民房变客房、农品变礼品、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今年1~9月,全县共接待游客804.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6.3亿元。
稳定就业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本措施。近年来,兰考县实施抓好部门联动、拓宽就业渠道、抓好技能培训等行动,开展精准帮扶,助力就业增收。目前,全县脱贫人口实现就业31539人。
同新县、兰考县一样,我省各地千方百计采取措施,发扬脱贫攻坚精神,压紧压实责任,全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取得显著成效。
如今,中原大地广袤的田野上,一幅幅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画卷正徐徐展开,蓬勃产业持续增收,人居环境有效改善,消费帮扶有声有色,美丽村庄焕然一新……乡村振兴更有底气。
多措并举确保脱贫人口稳岗就业
截至11月底,全省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务工就业232.22万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13.04%……我省聚焦聚力打好疫情形势下脱贫人口稳岗就业“主动仗”,制定《关于做好2022年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工作的通知》,多措并举全力推动脱贫人口稳岗就业。
落实就业帮扶政策。加大对脱贫人口就业创业服务补助、社会保险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扶持力度。
深化跨省劳务协作。持续深化同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省份劳务合作,鼓励开展签协议、点对点、组团式劳务输出。
健全省内劳务协作。运用市县对口帮扶、校地结对帮扶等机制,推动脱贫劳动力在省内县外稳岗就业。
推广“以工代赈”方式拓展就业。主要吸纳农村低收入群体就近就业增收。
开展“雨露计划+”就业促进专项行动。引导脱贫家庭(监测对象家庭)新成长劳动力接受中、高等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教育,保持原补助标准、资金渠道、发放方式不变。
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就业,吸纳和带动脱贫人口持续增收;适度开发公益性岗位,实施托底安置。
完善脱贫人口培养培训机制,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免费技能培训,并做好脱贫人口技能等级评价认定。
此外,我省还积极打造返乡创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打造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先行区,为脱贫人口就业稳定增收开拓新思路。
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工作
今年以来,我省主动作为,统筹谋划,纾困解难,精准帮扶,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推动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确保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紧抓防返贫底线稳成果。印发《关于开展巩固脱贫成果“大排查、大起底”行动的通知》,推动各级帮扶干部摸清“十类人群”底数,对确诊新冠肺炎、集中或居家隔离、收入受到重大影响等生活陷入困境的农村人口,实施先行救助,后完善程序,快速消除返贫致贫风险隐患。
紧抓稳岗就业保增收。推广“就业帮扶直通车”,对于因疫回流、暂未就业的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开发以工代赈、疫情防控等临时性岗位援助就业。
紧抓特色产业惠民生。实施产业发展“十大行动”,推出“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脱贫群众(监测对象)+金融”等一批模式,把疫情影响群众发展产业的风险降到最低。
组织脱贫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加大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产业帮带项目投入,着力支持生产、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解决“卖难”问题。
紧抓政策保障补短板,密切关注受疫情影响的脱贫户、监测对象“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问题,适时开展精准帮扶。
创建“五星”支部 引领乡村治理
今年4月,我省下发了《关于创建“五星”支部引领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五星”为产业兴旺星、生态宜居星、平安法治星、文明幸福星、支部过硬星,契合乡村振兴战略20字总要求,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创“产业兴旺星”,推进一村一品。一年内没有出现规模性返贫,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上升,“一村一品”成效明显,“双绑”机制稳定建立,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收益20万元以上的村党支部可获评“产业兴旺星”。
创“生态宜居星”,打造和谐家园。一年内没有出现黑臭水体、河道堵塞、滥砍滥伐、乱占耕地等破坏生态问题,粪污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垃圾合理分类、就地还田,村庄规划有序,村容村貌整洁,卫生户厕占比80%以上的村党支部可获评“生态宜居星”。
创“平安法治星”,助力村域稳定。一年内没有出现电信诈骗、非法集资、聚众赌博、安全事故等问题,成功创建“三零村(零上访、零事故、零案件)”“无疫村”的村党支部可获评“平安法治星”。
创“文明幸福星”,塑造文明乡风。一年内没有出现高价彩礼、大操大办、失学辍学、老无所养、侵犯妇女儿童权利等问题,党群服务中心和卫生室建设达标,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的村党支部可获评“文明幸福星”。
创“支部过硬星”,建强战斗堡垒。一年内没有出现党员干部违法违纪情形,完成发展党员指导计划,近三年村党支部或党支部书记获得过县级以上“两优一先”表彰,完成基层组织建设各项任务,且已获评其他4颗星的村党支部可获评“支部过硬星”。
促进帮扶车间健康发展 带动脱贫群众持续增收
我省充分挖掘帮扶车间带动就业潜力,充分吸纳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就地就近就业,实现群众增收、企业增效、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目前,全省有就业帮扶车间3826个,带动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4万人就业,占用工人数的34.1%。
出政策、给支持,吸引优质企业入驻。引导各地对入驻就业帮扶车间的企业,给予用地、用电、用水等政策优惠;创新推出“精准帮扶企业贷款”,入驻帮扶车间有用款需求的企业,每带动1户脱贫户可享受10万元基准利率贷款,今年以来全省新发放“精准帮扶企业贷款”8.3亿元,支持132家帮扶企业。
建立招商信息对接平台,对订单不稳、季节性生产的39个帮扶车间及时联系订单、提供保障,目前全省就业帮扶车间运营率稳定在98%以上。
抓服务、真帮带,确保群众稳定就业。政府投资、政府与社会共同投资、社会投资政府予以奖补的就业帮扶车间,带动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的比例不低于30%;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的帮扶车间,帮带比例不低于10%,实现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优先就业。
把就业能力强起来。每年全省有近20万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参加各类技能培训,持证上岗率逐年提升。
把灾情疫情影响降下来。省财政拨出专款修复2021年特大洪涝灾害严重受损的99个就业帮扶车间,在3个月时间内完成修复并投产使用,有效防止因灾返贫致贫。
创建康养旅游示范村 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我省印发《创建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工作实施方案》,确定195个村(含脱贫村72个)为首批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创建单位,积极探索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巩固脱贫成果助推乡村振兴的“河南模式”。
规范创建程序。严格创建标准,出台《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等级划分与评定》河南省地方标准,规范引导创建,严格遴选推荐,严格专家评审,严格创建验收。
加大资金支持。用足财政政策,围绕脱贫村壮大村集体经济、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稳定增收,将乡村康养旅游作为衔接资金重点支持的特色产业,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完善联农带农富农机制,推进产业加速发展。
用活金融政策。用好精准扶贫企业贷,凡带动脱贫户发展乡村康养旅游产业的企业,每带动一户给予10万元贷款额度,利率按基准利率执行。
强化人才支撑。鼓励创业,依托全国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对因故返乡不愿外出务工的,鼓励其就近就地参与乡村康养旅游,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活动;培育带头人,脱贫地区致富带头人培育重点向乡村旅游人才倾斜。
有效防范化解返贫致贫风险 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我省着力防范化解各种潜在风险和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聚焦监测帮扶,确保对象准帮扶实。将全省所有农户纳入排查范围,对低保对象、残疾人家庭、因灾因疫因意外事故突发严重困难户等“十类人群”重点核查,确保应纳尽纳、一人不落。一户一策、对症下药,户均享受帮扶措施4.5个。
聚焦产业就业,确保收入高可持续。锚定“两个不低于”增收目标,实施田园增收、养殖富民等产业发展十大行动,重点支持肉牛、奶牛产业发展和“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创建工作,用于产业发展的衔接资金比例达到58.67%。管好用好扶贫资产,全省20005座光伏扶贫电站覆盖40.6万脱贫人口,3826个帮扶车间带动11万群众持续增收。
聚焦政策衔接,确保兜住底惠民生。在去年省级出台35个政策文件的基础上,今年又优化调整一批,并抓好政策落实。建立“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动态排查清零机制,实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动态清零。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参保率100%,住院费用政策范围内报销水平稳定在90%左右。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不低于5040元,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不低于当地低保标准的1.3倍。残疾人享受“两项补贴”214.7万人次,集中照护农村重度残疾人3.7万名。
聚焦灾后重建,确保补短板守底线。2021年河南发生了特大洪涝灾害,我省组织27名省级领导和27个厅局联系帮扶27个受灾严重县,坚决守牢不发生因灾返贫致贫的底线。全省5311个水毁扶贫项目在5月底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
记者 刘婷婷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