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关注 > 正文

洛阳多个遗址取得了重要考古新发现

宜阳苏羊新石器遗址现场

栾川龙泉洞旧石器遗址现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偃师古城村遗址考古现场发现的沟槽

伊川徐阳墓地考古现场的陪葬车马坑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李韶萌 通讯员 王晋华 文 受访者供图

洛阳考古“上新”了!2月11日—12日,洛阳市考古研究院召开2022年度项目汇报会,公布了2022年度考古发掘与研究、文物保护修复、展示陈列、科技考古、公众考古等方面阶段性研究成果,洛阳多个遗址取得了重要考古新发现。

宜阳苏羊遗址新发现龙山时期墓葬区

苏羊遗址位于洛阳市宜阳县张坞镇苏羊村和下村,遗址坐落于洛河南岸的二级、三级阶地上,北临洛河,南望熊耳山。遗址东西宽约970米,南北长约1050米,面积60多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最厚达5米以上。

该考古项目负责人任广在会上介绍,2021年3月至今,洛阳市考古研究院对苏羊遗址进行了系统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通过调查和勘探,在遗址内发现了人工环壕、生活区、墓葬区、人工湖沼等重要遗迹现象,基本弄清了遗址的分布范围和聚落功能区划分情况。

任广告诉记者,今年考古人员对苏羊遗址共计发掘500平方米,发现仰韶和龙山两个时期的遗存,其中包含仰墓葬、环壕、房址、灰坑、灰沟等,出土陶器、石器、玉器、骨器、蚌器等,其中不乏玉璧、完整彩陶盆等珍贵文物,还发现少量保存较好的碳化粟、黍遗存。此外,在遗址内,考古人员发现一处大型墓葬区,墓葬排列呈现出一定的分布规律,初步判断其时代可能为龙山早期阶段。“这座墓葬可能是中原地区迄今为止发现面积最大、墓葬数量最多的成人墓地,对研究龙山时期的埋葬制度、社会组织结构、社会生产技术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任广说。

“在聚落考古理念的指导下,依托‘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重大项目,我们对遗址的核心生活区、墓葬区、人工环壕进行了发掘,发现了一大批房子、灰坑、墓葬等生活遗存。”任广说,研究团队同时开展碳十四测年、动物考古、植物考古、体质人类学、同位素分析、古DNA等方面的多学科研究工作以期揭示这一时期多元文化交融和社会复杂化状况,助力中华文明起源研究。

伊川徐阳墓地已发现墓葬600余座

伊川徐阳墓地位于伊川县鸣皋镇徐阳村一带,伊河支流顺阳河自西向东穿过墓地。其西、北分别为陆浑西山、鹿蹄山,东、南为伊河西岸开阔谷地。

该考古项目负责人吴业恒介绍,徐阳墓地内墓葬呈扇形分布在以徐阳村为中心的四个区域,已发现墓葬600余座。此外,在墓地西部还发现城址1座,据《水经注》等文献记载,为两汉时期陆浑县县治所在。

截至2022年年底,考古研究人员在四个区域内发掘清理东周墓葬180余座、车马坑6座、祭祀遗存7处,西周、唐宋时期墓葬18座。墓地主体遗存为东周时期墓葬及陪葬车马坑等。

吴业恒表示,“2022年我们对各类墓葬及其陪葬车马坑的清理,体现出徐阳墓地葬俗的多样化特征,丰富了我们对徐阳墓地文化内涵的认识。同时,通过对周边区域相关遗存的调查,为今后探索陆浑戎居址信息提供了一些线索”。

栾川龙泉洞旧石器遗址出土4300余件标本

龙泉洞遗址位于洛阳市栾川县龙泉山公园内庙坡南麓。2014年至今,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栾川县文物管理所在龙泉洞遗址进行考古发掘。遗址发掘总面积约20平方米,发现有1处灰烬及5处用火遗迹。

该考古项目负责人顾雪军在会上介绍,2022年考古研究人员对布方区发掘第五大层,全年发掘深度约60厘米,发掘区域已全部露出基岩,2022年共发现标本4300余件,出土遗物主要是石制品、动物化石和人工制品。通过发掘已经基本完成对这一批探方的发掘工作,初步了解该区域为整个遗址区的东南部洞口部分,属于古人类制作石器及生活生产的区域。

通过连续的考古发掘工作,考古研究人员初步判断2014年以来的发掘区域与2011年发掘的区域属于同一个遗址。发掘区域的文化层显示,人类在该区域连续活动。

据悉,目前遗址发掘出土的标本有40000余件,包括石制品、动物化石和骨器等。石制品的原料以脉石英为主,打片以锤击法为主。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工具、断块、碎片和搬入石材等,其中工具以刮削器为主。龙泉洞遗址的石制品体现了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北方主工业特点,以小型为主,该遗址的文化性质属于简单石核石片技术传统。

顾雪军表示,龙泉洞遗址年代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龙泉洞遗址既有丰富的石制品、动物化石,又存在骨器以及用火遗迹等,通过发掘和研究工作,对于研究豫西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面貌,探索中华文明起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偃师古城村遗址发现二里头文化时期大型工程设施

偃师古城村遗址位于偃师区古城村西,洛河之北,与二里头遗址宫城区北边界直线距离约1.6公里,距东北方向的偃师商城遗址直线距离约6.8公里,距西北方向的汉魏洛阳城遗址直线距离约6.5公里。该考古项目负责人董鹏娟介绍,目前,该遗址整体发掘面积1500平方米,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了灰坑、灰沟、墓葬、水井、沟槽等遗迹。

“其中二里头文化时期遗迹主要有灰坑、水井和沟槽。”董鹏娟说,出土文物以陶片为主,可辨器型有深腹罐、圆腹罐、大口尊、瓮、刻槽盆、小方鼎、器盖等;纹饰以绳纹为主,还有弦纹、附加堆纹、刻划纹、麻点纹等。沟槽东西走向长约1670米,宽约10米,深约2.23米,填土为花土,呈坡状堆积,被二里头文化四期晚段灰坑打破,考古研究人员推测应为二里头文化晚期的一处大型工程设施。

董鹏娟表示,偃师古城村遗址考古工作的开展,可以为确认二里头遗址的范围、都城结构与布局等提供新的研究材料和认识,同时对研究洛阳地区夏商时期聚落形态、社会结构等具有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

热门资讯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