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周晓荷
4月25日,在位于洛阳邙山脚下的洛阳古墓博物馆(河南古代壁画馆)壁画修复室,身披白大褂的壁画修复师们正伏在案前,修复着一块块“伤痕累累”的古画,他们被称为“文物医生”,杨蕊就是其中一位。
杨蕊主要负责古代壁画揭取、修复、保护、研究及陈展。只见她右手持手术刀,清理壁画上的泥土等覆盖物;左手拿着棉签,轻轻滚动擦拭,如此反复三五分钟,才清理掉一块燕麦片大小的泥垢,“最要小心的是颜色、线条集中的地方,可能是眉眼手等关键部位、稀有颜色,一定不能有丝毫损伤。”
环顾壁画修复室,无影灯从天花板垂下,台面上的壁画旁摆放着手术刀、尖头镊、脱脂棉等“医疗用品”;桌边还有颜料、画笔、扁铲等。“一个合格的壁画修复师得身怀‘十八般武艺’。”杨蕊笑道,壁画修复包括揭取、清理、修复等数十道工序,清理去除污染物得有化学知识,拼接碎片得像医生一样细致,和制加固材料时要当好泥瓦工,补色、添色又需要画师的艺术修养……
日复一日伏案工作,许多壁画修复师患上了眼睛、颈椎等方面的疾病,而更辛苦的工作是在野外。有一年夏天,杨蕊和同事去宜阳揭取一幅宋代壁画,“墓地在一片玉米地里,密不透风又低矮潮湿,现场足有50多摄氏度。”杨蕊回忆说,当时大家汗如雨下,戴着的橡胶手套都能倒出水来……
“壁画是一种反映社会时代风貌的绘画艺术。修复的过程充满惊喜。”杨蕊讲述,有一次当她和同事把在洛阳安国相王孺人唐氏墓出土的一幅满是土垢的壁画清理完成时,发现画面上竟是一个胡人牵着骆驼,骆驼上驮着一卷卷丝绸。这幅壁画,也是洛阳是丝绸之路起点的例证之一。
20多年来,杨蕊坚持在保护修复一线,成功揭取、修复关林唐代、北宋富弼、深圳茅山公书塾等两汉、唐宋、明清等朝代40余座古墓的壁画,修复面积达几百平方米,今年,她获得了省五一劳动奖章。
最近这段时间,博物馆迎来了一批批游客,日接待量最高达1.3万人次。在杨蕊和同事们的努力下,一幅幅曾不见天日的壁画不仅“活”了起来,还“火”了起来。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